裝備制造升級解決三大問題
毋庸置疑,裝備制造業是保證國防工業和高技術產步進電機業發展的基礎工業,是工業化進程中的主導性產業,具有超越經濟價值的戰略地位。同時,裝備制造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在整個經濟鏈條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嚴重落后,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用“小、低、散、弱、差”來概括:“小”表現在大企業不大不強,小企業不專不精;“低”表現在產業集中度不高,設備新度系數低;“散”表現在企業組織結構“大而全”、“小而全”;“弱”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弱,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與低端產品供給過剩并存;“差”表現在管理水平落后,經濟效益差。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導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在裝備上中國每年有數百億美元的逆
有關人士建議,在當前形勢下,一要加強對裝備制造業的引導和政策性支持。盡快建立重大工程、重點項目與裝備制造企業溝通聯系機制,適時向企業公布招投標計劃,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研究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有機會參與市場競爭,鼓勵支持企業通過聯合攻關、合作開發等形式,參與國家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同時,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支持力度,實施更加積極的融資信貸政策,更加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更加傾斜的財稅政策,如國產首臺(套)增值稅全額返還和購置全額抵扣,簡化國產首臺(套)認定程序,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等。
二要積極推進裝備制造業技術革新。目前,裝備制造業在生產線成本控制上進一步挖掘的空間有限,未來行業提升的關鍵在于產品創新和提高附加值。建議對于有實質性產學研結合的聯盟給予科研經費補貼,推動企業加強橫向技術聯合,提高行業關鍵技術研發能力。
三要加強裝備制造業優化整合。目前裝備制造企業大多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企業間還沒有形成優勢互補、互為支撐的合力,建議政府重點扶持一批裝備制造領域的骨干企業,加快各類裝備制造企業兼并、聯合、重組步伐,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裝備制造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由單一設備供應商向提供成套設備、安裝工程和售后服務轉變,不斷提高裝備制造企業服務在銷售收入中的比例,加快裝備制造企業由生產制造向復合發展轉變;支持中小企業與骨干企業建立配套關系,發揮專業化生產優勢,向輔機配件專業生產廠商轉型,形成一批社會化分工、專業化生產、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集群。
同時,我國政府已出臺了關于裝備制造業的《指導目錄》,該目錄指出:一是瞄準薄弱領域,著力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等基礎制造能力;二是突出關鍵環節,更加注重提高關鍵設備制造能力和關鍵部件配套能力;三是強化保障支撐,加快發展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新興產業所需裝備;四是更加關注“三農”,扶持發展先進適用農用裝備;五是適應需求變化,大力發展新興領域裝備;六是防范產能過剩,堅決抑制部分行業重復建設;七是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