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也要做電視?智能電視市場為何如此吃香?
阿里通過進軍智能電視操作系統,能夠把它龐大的視頻資源整合起來發揮最大的勢能,比如優酷土豆、華數、CIBN、阿里體育、阿里游戲等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11877.htm
同樣的樂視也通過視頻這個入口也扎入了智能電視市場,并借此四面開花,打造龐大的生態帝國。樂視生態的樞紐是憑借EUI系統串聯所有終端,用性價比極出眾的硬件產品吸引用戶,并綁定用戶,培養付費習慣,促進內容消費。
電視畢竟是硬件產品,除了內容方面要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之外,硬件上也得保持源源不斷的活力持續創新。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都顯得撾耳撓腮。
貼熱點,也就是順應潮流的創新方式百玩不膩。今年大熱的潮流技術,AI+VR+AR全都出現智能電視身上。像暴風的VR電視、創維的AR電視、長虹的人工智能電視紛紛成功躋身行業熱點。還有各種從形態上創新的,如酷開的合體電視,小米的分體電視等等。跟隨潮流的創新方式勢必對引起消費者和資本的注意。但是要想真正獲得青睞,必須得帶來實際體驗上的改變。當然,也要相信優秀的技術,勢必要經歷bate版的過程。

互聯網企業做電視刺痛了誰,又成就了誰?
互聯網公司、運營商、代工廠,就連手機廠商也都虎視眈眈的盯著電視行業。原本暴利的電視行業變得非常不好掙錢了。一些悄然的變化正刺痛著傳統電視廠商。
傳統廠商要承擔的東西太多,從產品研發到下游供應鏈渠道管理,需要耗費大量成本的地方,恰恰是互聯網公司做電視避重就輕的之處。而且互聯網企業賺錢的途徑絕對不是光憑這硬件的毛利,更多的在內容、ip、流量上,可能一臺電視上的廣告費用都比硬件要賺得多。
可以說去年是傳統電視廠商紛紛采取變革行動的一年,而今年就是這些變革卓有成效的一年。互聯網的侵入,傳統企業的變革,讓行業論調不再是一邊倒的局面。首先被搬上案板的就是硬件與內容之爭。認為內容更重要的互聯網企業,覺得內容可以反哺硬件,并套牢消費者;認為硬件更重要的傳統企業,覺得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本質上離不開硬件的支撐。
每一次這樣的相互炮轟都帶來了行業內的百花齊放。一方面樂視、微鯨之類將內容生態演繹得精彩絕倫,視頻技術和IP運用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另一方面,創維、TCL等將顯示技術、產品設計更為快速的更迭,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視覺效果。
由此,電視廠商之間的競爭變得更為錯綜復雜。
平臺競爭。也就是圈地戰開始打響,有內容有牌照變得極為重要。“硬件+軟件+平臺+內容”的模式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效仿。TCL調整業務架構,與樂視牽手;海信也聯手多家視頻公司;創維與愛奇藝騰訊前后都有合作;阿里巴巴抱著優酷更是占了巨大的優勢。游戲、廣告的合作也都紛紛在尋找合作伙伴,圈地運動沸沸揚揚。
營銷概念競爭。產品之間的差異要怎么體現出來?真的能在硬件上做出各種不同的花樣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很多新晉廠商可能上游供應鏈和組裝都是同一家。所以制造差異化的手段就落在了概念營銷身上。像貼合熱點的VR、AR、AI電視,實際上都還只是Bate1.0階段。或者強行的制造一種概念進行推廣,比如分體電視。創新的匱乏讓行業手忙腳亂的打出人工置頂,而真正的創新還在遠道而來的技術變革當中。
總結:魅族一貫的小而美不知道能不能出現在它的FlymeforTV和“魅族電視”中。互聯網給電視廠商帶來新的商業模式時,似乎也把產品帶跑偏了,極致的專注于產品的企業迫于生存,不斷向市場妥協。商業的工具和手段是否能放緩一下腳步,給產品和作品一點點空間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