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業界動態 > 1nm晶體管現身!

        1nm晶體管現身!

        作者: 時間:2016-10-16 來源:eettaiwan 收藏

          以物理學規則來看,電晶體的最小尺寸被認為是5奈米,但透過采用碳奈米管制作電晶體閘極,這個極限已經被突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11353.htm

          碳奈米管從過去幾十年就已經用于制作實驗性電晶體,但大多是當做電晶體通道(channel);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則是以奈米碳管制作閘極(gate),并因此實現了號稱全世界最小的電晶體。

          

         

          采用二硫化鉬(molybdenum disulfide)通道與單奈米碳管閘極的1奈米電晶體

          (來源:Sujay Desai/UC Berkeley,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該實驗室研究人員Ali Javey表示,以物理學規則來看,電晶體的最小尺寸被認為是5奈米,但透過采用碳奈米管制作電晶體閘極,他們已經突破了極限;實證顯示,藉由改變材料的組合,摩爾定律(Moore's Law)能比先前所認為的再進一步延展。

          除了碳奈米管閘極,Javey還選用二硫化鉬(molybdenum disulfide,MoS2)制作電晶體通道;他表示,該種材料也可應用于LED、雷射與太陽能電池。

          選用二硫化鉬制作電晶體通道,是因為單個碳奈米管無法產生足以與矽通道共同運作的夠強電場;但盡管如此,研究人員還需要選擇低介電常數的閘極絕緣體──二氧化鋯(zirconium dioxide)──并將之沉積成僅0.65奈米的厚度。

          

         

          以穿透是顯微鏡拍攝的1奈米電晶體截面,可看到1奈米大小的碳奈米管閘極以及二硫化鉬通道,以二氧化鋯絕緣體隔開

          以上策略已經奏效,但還需要更進一步最佳化才能使其性能媲美目前的矽電晶體。其他研究團隊成員還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教授Chenming Hu、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教授Moon Kim,以及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Philip Wong。

          

         

          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Ali Javey教授(左)與他的研究所學生Sujay Desai



        關鍵詞: 1nm 晶體管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田林县| 阜阳市| 威远县| 新津县| 稷山县| 江油市| 墨玉县| 建德市| 云梦县| 贺州市| 玉门市| 正镶白旗| 古丈县| 灵宝市| 潜江市| 西昌市| 汕头市| 将乐县| 定陶县| 登封市| 尚志市| 南投市| 满洲里市| 永城市| 太仆寺旗| 龙陵县| 吴江市| 临潭县| 吉水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东光县| 荥阳市| 大竹县| 滦平县| 临海市| 耒阳市| 阳春市| 金沙县| 房产|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