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技術的軍用與民用
根據無人駕駛版睿馳匹配的西克LMS系列激光雷達具備20-80米偵測距離看,這臺測試車具備偵測前方70米,0.5-2立方米大小的車輛或行人能力。在高速路況下,無人駕駛控制時最高車速可以達到120公里/小時。
無人駕駛版睿馳再返回出發地點時,車速線性降低,并伴隨系統對方向盤精準修正(并非有人操作時,多次且反復修正路線)。
紅色箭頭為試乘的記者,黃色箭頭所指就是長安汽車研究總院總工程師黎予生。可以很清晰看到,駕駛員座椅空無一人。
相對特斯拉無人駕駛系統,在某些時候需要通過掃描分道線為自動駕駛提供更豐富參數。而此次無人駕駛演示的路線是在長安廠區進行,且演示道路并非全部施畫分道線(白色單實線、單虛線),在這種較為復雜的道路上,無人駕駛版睿馳的整車姿態控制的十分出色,加速與減速表現的十分線性(這說明動力輸出、制動和轉向系統,與無人駕駛控制系統“兼容”的較為“緊密”。起碼在幾次試乘中,筆者以及眾多感受者沒有體會到與有人駕駛的區別。
黎予生總工表示,目前長安這套無人駕駛系統,其實具備兩套針對城市路況與高速路況系統。由于中國目前綜合駕駛環境使得廠商要對控制策略寬容度(跟車距離過大,將會被社會車輛“加塞兒”;跟車距離過小,容易導致前車在無任何征兆時緊急制動,使得乘坐舒適性降低)進行反復斟酌。
由長安主導、清華大學以及博世公司聯合開發的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系統,或將會在2020年之后達到實際應用并集成到量產車的狀態。從研發到實際應用,將分段“拿出”成熟的智能控制系統(無人控制自動泊車、智能安全制動等系統)集成到不同時期量產的新車型上。
其實,長安研發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系統,并非無獨有偶。在此前筆者已經報道過,由北京某理工類大學與北方包頭廠聯合開發的無人駕駛四驅反恐車。
這款自重接近8噸的四驅無人反恐車,采用的是傳統柴油發動機與手自一體變速器,標配四輪驅動系統。適配了應對更復雜的戰場環境(發煙、高溫、嚴寒、無道路參照物以及避讓敵方火力甚至激光掃描)控制系統與策略,經過多輪軍方組織的驗證測試后,被證明是出色且高效。
相對長安汽車研發的無人駕駛版睿馳的控制系統,軍用無人駕駛四驅反恐車所要考慮的是應對鎮壓新疆叛亂的多種復雜工況。
當然,國內有太多大學、廠商都參與到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應用化的研究。而搭載的載具已經不再局限于輪式裝備,還有解放軍制式裝備-63式履帶裝甲車。
然而,長安汽車研發民用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系統并非偶然之舉。200X年,與長安汽車同屬中國兵器集團的長安工業(長安汽車、長安工業在研發層面有太多交集,甚至很多技術高度互換且通用)率先展開油電混動無人駕駛(可人工遙控)智能控制6輪驅動軍用運輸載具的研發。
2015年早些時候,這款油電混動無人駕駛智能控制套載具小范圍展出。整套系統長寬高為3200*1700*1600mm;最高車速35km/h;自重 1000kg;載荷600kg;最大爬坡度60%;人工遙控距離大于200m;智能駕駛5km;油電混動續航里程200km;純電動續航里程20km;整套載具為6*6全時四驅驅動,雙電機差速轉向(原地轉向)。
綜合筆者多渠道信息研判,具備油電混動、無人駕駛、智能控制等技術特征的載具,已經在我軍某些部隊進行適應性實戰測試。
相對長安汽車民用版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策略,長安工業軍用版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策略,在具備車速保持在XX公里/小時,360度全向紅外與微光視頻監控、 XXX米范圍對0.X立方米移動物體實時判斷(并將監測信息、多達XX項的環境情報回傳至控制車或控制端)的戰斗效能。
整套載具安裝有6向感知傳感器。
機緣巧合的是,2016年3月最新改進的電動版美軍“陸地馴手”系列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載具,已經完成了在黑鷹直升機將其投放至30公里外地點,并自行返回基地的全武裝狀態的測試。
這款“陸地馴手”無人載具研發,原本為在阿富汗與伊拉克雖行反恐戰斗的美軍提供后勤補給任務。隨著美軍在多個熱點地區戰斗模式的改變,這款系統也在不斷進化。首當其沖的就是將其動力總成有傳統的柴油機改為純電驅動。硬件的提升帶來的是軟件控制效能的提升,但從自動駕駛效能以及對復雜環境的判斷速度與范圍,都獲得了美軍的關注。
軍事就是政治的延伸,更是國家經濟實力的最終體現:
長安工業在自主研發的油電混動、無人駕駛和智能控制技術已經積累大量深厚經驗與技術儲備。雖然軍用與民用有著較大不同,但總體效能都是軍用技術具備向下兼容民用技術的能力。反觀1920年蘇軍探索無人駕駛遙控坦克并付之于戰爭,最新的技術從來都是被首先應用在軍事用途,經過不斷的改進與發展,才被適用在民用范疇(技術進化與積極利益雙豐收)。
筆者不能確定,長安汽車研發的民用無人駕駛與智能控制技術是否與長安工業有所交集,但長安汽車此次演示的無人駕駛系統,具備了國內車廠最接近實際應用的狀態。盡管,長安汽車在這方面要走的路很長,但是長安汽車實實在在的邁出了重要一步。唯獨美中不足的是,長安汽車為了降低開發難度沒有采用純電驅動系統,而是采用不具備一層能量回收功能呢傳統動力汽車作為改裝載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