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諾威盛用“加法”改寫中國制造
在高端醫械領域,“中國制造”似乎一直與技術不過關、性能不穩定的印象綁在一起。而這一形象隨著越多越多擁有自主研發實力的國內高端醫械廠商的崛起,有望實現根本性的扭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9/310328.htm賽諾威盛,一個2012年成立的高新醫療技術創業型公司近日走入公眾視線。隨著它的定制型制造工廠和“精廣角”系列CT的亮相,擁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品質CT將徹底把“山寨”的那一頁日歷翻過去。
曾經甩不掉的“山寨”帽子
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是一個典型的寡頭壟斷型結構,跨國企業以不到20%的數量,拿到了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近90%的盤子。由于沒能掌握核心技術,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中高檔監視儀,85%的檢驗儀器,90%的超聲波儀器、磁共振設備、心電圖機都是外國品牌。
現實中,國產醫療設備制造企業的產能輸出占比并不低,但多集中在中低端領域,而進口醫療設備巨頭憑借強勢議價權、人才資源整合、科技含量高等優勢,占據著高端醫療產業“金字塔”的頂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企業擅長模仿,為了謀求快速切入市場,在面對技術難題時,通常選擇繞著走,造成產品在仿制過程中,有型但質低。三甲醫院影像科醫生往往給國產CT設備打出這樣的評價,運行速度慢,檢查誤差大,不能做到病灶有效確診,且莫名故障率高。國產CT機被醫生冠以“山寨”頭銜,中國制造被自己的市場拒之門外。
甩掉“山寨”這頂帽子,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是第一要務。在國際市場上,排在前五的CT公司所擁有的專利總量為4萬多件,不僅在全球影像產品的市場份額上遙遙領先,而且在專利技術的儲備和技術壁壘的構建上,也讓其他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
短時間內擁有CT自主研發與制造能力是國內醫療設備企業的夢想。過去幾年里,中國大型醫療裝備制造企業在這個問題上一直采用“拿來主義”,即通過與幾家國際企業聯合再拆分的方式擁有生產CT的能力。
是繼續走這條捷徑,依靠價格優勢快速切入市場,追求經濟效益;還是另辟蹊徑,啃下研發這塊“硬骨頭”,賽諾威盛總裁付詩農在萌生創業想法的那一刻,就堅定地選擇了后者。
CT設備研發技術門檻高,上萬枚零件涉及十幾萬項專利,而且學科交叉度高,晶體材料、電子技術、構架技術、軟件技術、物理工程等諸多領域的跨學科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實現。
為組建一支具備前沿技術與成熟研發能力的研發團隊,付詩農不僅網羅了國內影像行業一線技術精英,也尋找了大洋彼岸志同道合的人——美國埃默里大學放射醫學及影像科學系教授、美國放射醫學理事會認證醫學物理學家唐向陽博士。
從事大型醫療影像的研發是一項孤獨的事業,從宏觀的產品原型設計、軟件算法,到細致的排線、甚至一顆螺母的扭矩標準,所有工作都要從零做起。把設計藍圖變成產品,付詩農經常和團隊往返美國、日本和德國,逐一去考察元器件制造商。要求近乎苛刻,他堅持選擇用品質最可靠的原材料,這種做法令諸多為跨國品牌服務的供應商也不能理解。
歷時38個月,投資近1億,賽諾威盛研發團隊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成績單——成功推出“精廣角”系列CT, 在76cm寬孔徑條件下,研發團隊成功實現了CT圖像空間分辨率20線對,采集密度近似一張A4紙的薄厚,遠超傳統CT機10線對的分辨率,大幅度提升了CT設備的“像素”,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影像醫生對特殊體位要求的病例進行診斷。
得益于在圖像空間分辨率與孔徑結構的雙重突破,這款“精廣角”CT設備堪稱CT領域的“IMAX高清巨幕”。事實上,受制于孔徑加寬帶來的分辨率下降,即便是國外專家在這方面也頗感棘手,目前僅飛利浦等少數企業的頂尖產品才能克服,而前者的售價卻是賽諾威盛“精廣角”系列的五倍到十倍。
不走科研創新,不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就無法占據市場主動權。現在,賽諾威盛已經為“精廣角”系列所采用的技術申請建立了系統級知識產權專利保護,成功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取得軟件著作權6項。
“中國制造”不再只是一味的廉價模仿,而是真正擁有自我創新、不斷超越。
用“加法“讓中國制造更有含金量
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拳頭產品”是賽諾威盛即已實現的第一個目標。
而圍繞CT“做加法”,不斷為用戶提供新價值,應該是賽諾威盛繼續要做的工作。
一次,付詩農去基層醫院交流,發現醫院買回來的CT竟套了個罩子擺在科室里,院長告訴他,不是不想用,是沒人會用。這讓付詩農觸動很大,后來賽諾威盛因此開發了遠程醫療系統,基于設備內嵌的云平臺技術以及外掛的醫生集團平臺,幫助基層醫院解決了沒人會看片子的問題,同時賽諾威盛還把影像專家鏈接起來,實現了異地快速準確的影像診斷,有效解決了患者異地就醫的不便。
除了,給CT加上更多的服務,賽諾威盛還計劃為CT附加新的臨床價值,包括推出低劑量、多能譜頭顱CT,術中移動CT、質子治療專用CT、手術規劃及臟器功能分析軟件等。
與此同時,在國家鼓勵優質國產醫療資源下沉的推動下,國產設備被三甲醫院拒之門外的常態也開始改觀。2014年進入臨床試驗以來,賽諾威盛“精廣角“系列CT相繼走進了北京協和醫院、鄂爾多斯體檢保健中心等各級衛生醫療機構。截止目前,已經累計檢查超過20,000多例患者,設備穩定性和圖像質量得到了臨床醫院及病患的廣泛好評。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盡管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發展起步晚、研發能力弱,國產醫療器械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品牌尚有差距。但是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有些醫療設備企業生產的產品已經能與進口產品相媲美。
墻里開花墻外紅,不僅是國內市場開始逐步接納國產CT設備,甚至國外代理商也慕名而來。現在,賽諾威盛已經拿到通往進入歐洲市場的“護照”,“精廣角”系列CT通過TUV國際認證機構的針對IEC60601的第三版測試,預期2017年初取得歐盟CE認證。
成為國際CT制造產業的一枚“中國新名片”。賽諾威盛總裁付詩農認為,市場不會因為你是國產,就為你買單,但會因你品質好、服務好、有價值而青睞你。賽諾威盛的目標是以“做加法”的理念,不斷提升CT設備的附加值,做讓用戶信賴的CT專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