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DM到fabless+foundry,半導體行業模式大局已定嗎?
半導體公司的種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6114.htm當今全球半導體產業有兩種商業模式,一種是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制造)模式,像英特爾這種,從設計,到制造、封裝測試以及投向消費市場一條龍全包的企業,稱為稱為IDM公司;另一種是垂直分工模式,有的半導體公司只做設計這塊,是沒有fab(工廠)的,通常就叫做Fabless,例如ARM公司、NVIDIA和高通等;而還有的公司,只做代工,只有fab,不做設計,稱為Foundry(代工廠),常見的臺積電等,而這種新模式出現的標志是1987 年臺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的成立。所以從現在的半導體企業總體來看,就可以分為IDM、Foundry、Fabless以及Fab-lite(介于IDM和Fabless之間)這四種形式了。
出現垂直分工模式的根本原因
首先,半導體制造業具有規模經濟性特征,適合大規模生產。隨著制造工藝的進步和晶圓尺寸的增大,單位面積上能夠容納的IC 數量劇增,成品率顯著提高。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會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其次半導體產業所需的投資十分巨大,沉沒成本高。一般而言,一條8 英寸生產線需要8 億美元投資,一條12 英寸生產線需要12~15 億美元的投資,而且每年的運行保養、設備更新與新技術開發等成本占總投資的20%。這意味著除了少數實力強大的IDM廠商有能力擴張外,其他的廠商根本無力擴張。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離開 TI(德州儀器),在臺灣創立了TSMC,TSMC 只做晶圓代工(Foundry),不做設計。Foundry 的出現降低了IC 設計業的進入門檻,眾多的中小型IC 設計廠商紛紛成立,絕大部分是無生產線的IC 設計公司(Fabless)。Fabless 與Foundry 的快速發展,促成垂直分工模式的繁榮。
IDM、Foundry、Fabless以及Fab-lite之間的合作和競爭
Fabless與IDM之間的競爭激烈。Fabless與IDM廠商都要直接面對客戶,處于同一個競爭層面,二者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相對而言,IDM 的品牌優勢更為明顯,而眾多的Fabless 廠商只能通過捕捉市場熱點并迅速推出產品制勝,當然也有少數技術實力強大的Fabless 可以立足研發,推出自己的差異化產品,成為細分子行業的龍頭。
Foundry與IDM之間的合作會更緊密。由于IC制造前期投入資金量較大,固定成本較高,如果一條生產線建立后不能進行大量生產則無法收回成本。2002 年以后,由于加工工藝和設備的成本直線上升,許多IDM 廠商無法通過投資生產線實現收益,而Foundry 可以通過為多家客戶代工同類型產品而獲益,在這種情況下,許多IDM廠商將制造環節外包給Foundry廠商。兩者的合作不但可以分擔研發先進工藝所需的費用及所面臨的風險,而且一旦一個新工藝投入量產,IDM和Foundry都能從中獲益。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建設IC 制造生產線的固定成本將更高,IDM 廠商將有更多的業務外包給Foundry,雙方的共同研發也會越來越深入,二者之間的合作將更加密切。而有些時候IDM還做代工,像是2013英特爾宣布將利用即將推出的14nm 3D晶體管技術為芯片廠商Altera代工FPGA,是英特爾首次向其他廠商開放其最先進的制造工藝,換句話說,像是英特爾這種IDM也做代工貿易。另一案例是三星為蘋果公司代工iPhone中使用的A4、A5、A6甚至A7處理器,全球頂級存儲器制造商三星實際上已成為臺積電的有力競爭者。另外,瑞薩、東芝等日本廠商也把它們的SoC邏輯芯片外包給三星代工。
Fablite模式由IDM演變而來,是企業為了減少投資風險的一種策略。目前全球半導體業中Fab-Lite模式盛行,大多數的IDM幾乎無一例外地執行這個策略。眾所周知,歐洲半導體總是先知先覺,如Freescale和NXP合并之前,早在2004年及2006年就分別改變策略,撤銷不賺錢的部門,保留贏利的部門,NXP目前已把重心放在照明及醫療儀器等方面;歐洲半導體大廠ST和Infineon也都執行Fab Lite策略;日本半導體的變化更大,曾經是全球半導體重鎮,市場占有率達50%。但是,今非昔比,目前日本半導體市場占有率已經下降到20%。因為日本半導體業相對保守,它們只專注于國內市場,產業鏈長,雖然幾經改革,但是成效不大。目前新瑞薩、富士通等,也迫于壓力開始走Fab Lite路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模擬芯片大廠德州儀器,它策略非常實際是有選擇性地采用Fab-Lite,即在32nm制程及以下,采用外協合作,自己不再投資建晶圓廠。而對硅片尺寸在6英寸~12英寸、工藝線寬在0.18微米~1.0微米的模擬芯片制程上,德州儀器則積極地進行擴產。2009年6月,德州儀器在菲律賓建成全球最大的模擬芯片封裝/測試廠;2009年9月,德州儀器在美國達拉斯從奇夢達手中買下300mm生產線,成為全球第一個300mm的模擬生產廠。德州儀器還在日本的Aizu收購了Spansion的兩家晶圓廠,加上成都“成芯”的收購案,了解到相對于模擬器件行業中的其他公司,德州儀器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些都是為什么純粹可以定義為傳統意義上的IDM半導體公司現在除了Intel幾乎都已經轉為Fab-lite甚至Fabless了,IDM轉變成fabless的現象,AMD就是一個例子。但是還沒有一家fabless公司成功演變成IDM公司。而最大的Foundry公司臺積電更是利潤率的表現上更是趕超大多數的Fabless公司,可以看出來代工廠已經不再是剛開始附屬者的定位了,它現在有能力影響整個行業,無論是IDM、Fabless還是Fab-lit財報的表現好壞,毛利率高一個點還是第一個點都要看Foundry的“眼色”了。
未來會流行什么模式?
近50年的半導體業,其發展模式在不斷地調整。之前是IDM,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興起fabless、設計業,緊接著foundry代工業跟隨而行。進入新世紀后開始Fab-Lite(輕晶圓廠)模式。未來會流行什么模式,還無法預測。
半導體業目前己逐漸逼近定律的極限,工藝研發費用迅速上升以及未來建廠費用太高,如32nm/28nm的工藝研發費用,對于領先者要8億美元,即便是跟隨者也要6億美元,到20nm時費用相應分別增加到13.5億美元及10億美元。而從fabless角度,產品的設計與掩模費用也成倍增長,導致每年新開發的產品數量減少。再加上建廠費用大幅增加,新進入企業的費用至少在30億美元~40億美元。這些因素迭加在一起,使市場變得更加殘酷,近期幾乎沒有新進者,半導體業臺積電一家獨大“大者恒大”的局面越來越明顯。
據2012年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提供的資料,2010年全球top5投資者占總投資的60%,到2012年已增加至75%;而全球top5設備供應商,在2010年提供的設備市場占有率達61%,到2012年增加到67%。
有人預計,全球半導體業將呈三足鼎立之勢,他們分別是英特爾、三星及臺積電。目前來看,全球已不超過10家公司愿意繼續大幅投資來跟蹤定律,眾多頂級芯片供應商紛紛退下陣來,采用Fab Lite策略,開始擁抱代工。觀察過去30年全球半導體排名,日本強盛時代已不復存在,目前英特爾很強勢,己連續20年排名第一,然而未來半導體行業還會發生什么變化,業界拭目以待。
全球半導體業呈現出各種態勢,是由新的市場環境下各家公司的生存環境決定的,都有它們的合理性。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企業的壟斷地位不可能持久。隨著Foundry壟斷性的增強,其勢必要提高收費,這種做法也已經開始進行了,如果Foundry的這種行為逐步嚴重,那么同時它的壟斷性就越強,就對給需要代工的半導體企業很大的壓力,利潤率被一點點的壓榨。最后的問題就在于Foundry公司是否能把握好價格線?會不會“被代工”廠商最終無法接受給代工廠打工的結果?一旦打破這種局面,相信Fabless+Foundry的模式一定會破裂,說不定結局是Fabless“一怒沖冠”聯合建Fab以擺脫Foundry的魔爪。但Foundry是有多想不開才會走到這一步呢?Who knows,everything is possible,isn’t i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