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王”遭質疑 石墨烯工業化使用為什么如此困難?
6、石墨烯太貴,即使制成電池,普通消費者也難以承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543.htm劉冠偉說,在鋰電池中應用,石墨烯主要起到的作用,一是導電劑,二是可能做電極嵌鋰材料。其實,這兩點,都是在和傳統的導電碳/石墨競爭。“那么問題來了,你知道導電碳/石墨多便宜么?都是論噸賣的,論克賣的石墨烯哪天能降到這個價?現在鋰電池用的各種材料,都是一噸幾萬、十萬左右的東西,而且天天承受著要求降價的壓力,用石墨烯完全不現實。” 這主要是石墨烯太貴。一克上千的價格,這不是一般企業能夠承受得了的。而數年前,石墨烯的價格曾高達每克5000元,遠超黃金價格。另外,就是這樣的電池造出來了,消費者也難以承受。
2016年4月,東旭光電收購上海碳源匯谷50.5%的股權,成為上海碳源匯谷的控股股東。公開資料顯示,這是一家專注于石墨烯規模化制備、應用技術開發的企業,在單層氧化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的制備、分離和純化技術與工藝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規模化可使石墨烯產品制備成本大幅降低。
不過即使是這樣,石墨烯的價格依舊不低,“購買的價格主要看你是做什么用,如果只需少量購買,價格是600元/克,需要的規模大的話,可以降低到幾十元。”8月7日下午,上海碳源匯谷一位姓魏的銷售人員對記者表示。可幾十元每克的價格依舊在市場缺乏競爭力。“烯王”作為東旭光電自身的產品,盡管石墨烯的原料供應成本可以更低一些,但也不會低到那里去,在采訪中魏姓銷售人員已經否認了他們真實成本只有幾元的說法,“這樣的說法根本就不是從我們這里流傳出去的。”他說。這意味著用石墨烯作為電池材料的“烯王”未來必然要面臨成本的考驗。
上海交通大學微納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魏良明表示,即便是做負極材料,現在業內更傾向于使用硅,因為一方面硅的理論容量并不比石墨烯低,另一方面是硅的價格相對石墨烯而言要低得多。
近年來,有一些企業宣稱實現了量產,石墨烯價格甚至下降到每克3-5元,但據行業內人士的說法,現在宣稱已經實現量產的石墨烯并非真正單層的石墨烯,而大多是晶格缺陷較高、多層堆疊的石墨微片產品,只能保持石墨烯部分特性。
7、市場上大量膨脹石墨、石墨微片魚目混珠
而在我國之所以有眾多的企業加入到生產石墨烯電池的大軍中,其與主要是使用的是石墨烯粉體有很大的關系。目前在石墨烯產品的產業化生產方面,有兩個重要的方向:一個是石墨烯膜,一個是石墨烯粉。石墨烯膜的工業化生產起點高、技術要求強,一般的企業難以涉足。但是對石墨烯粉而言,卻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因此,石墨烯粉體成為偽石墨稀概念和資本炒作的重災區,除了嚴格意義上的石墨烯外,大量膨脹石墨、石墨微片在其中魚目混珠。由于更薄且層數小于10個原子層的石墨微片具有石墨烯的某些特性,因此添加到電池中,會改善電池的一些性能,不明就里的人就會以為這是石墨烯在發揮作用了。
就是按照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標準,只有達到10個原子層以下的石墨粉體,才能被稱為石墨烯粉體。然而,概念是一回事,實際是另一回事。企業向原有材料中添加石墨烯粉體,原子層數結構為5層還是10層,或者是更多層數的石墨微片,如果不是使用專業儀器,外人根本就不知道電池里面填的究竟是什么東西,企業添加的粉體到底是不是石墨烯無人知曉。
其次,粉體中含有5-10層石墨粉體的比例是90%還是只有10%?其中雜質含量又是多少?什么是合格產品?目前也連行業標準都沒有,各企業只能憑良心生產。最后,在應用時,企業到底添加了多少石墨烯粉體用于改善性能?產品性能究竟提高了多少,是90%、50%、還是5%?其中多少性能的提高是因為石墨烯?這些卻都還是一個糊涂賬。
最近,有市場分析人士聲稱,目前我國石墨烯產品和高效蓄電池項目完整產業鏈已經形成,實際上,當前我國石墨烯材料正處于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時期,受生產技術成熟度不高、產業化應用路徑長等因素制約,石墨烯批量化生產尚未完全實現。有人認為,這個過程沒有實現,就說我們的石墨烯電池已經可以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完全是癡人說夢。
因此,一些清醒和業界人士認為,說中國誕生了石墨烯電池,為時尚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