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lián)網公司應從雅虎的衰落中學到什么?
巴茨和之后的幾位試圖把雅虎變成技術公司的CEO都拒絕承認一個事實:雅虎從來都不是一家技術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649.htm“雅虎崇尚傳統(tǒng)媒體的那種手工編輯工作而不是用計算機自動處理信息。”吳軍在《浪潮之巔》關于雅虎那一章這樣總結道。
從楊志遠和大衛(wèi)·費洛在1994年發(fā)現“梅爾玫瑰”,開始模仿它手工建立分類網站開始,到梅耶爾通過大舉收購初創(chuàng)公司,吸引頂尖的技術人員來到雅虎,它始終沒有建立起Google、Facebook這樣的工程師文化--雅虎的大部分CEO都不是技術背景,工程師在雅虎也遠不能“胡作非為”。
“ 缺乏對趨勢的前瞻性判斷,只能跟隨投資 ”
1995年雅虎上線時,它幾乎是全世界最酷的網站。不過這是它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在隊伍前排,在隨后的20多年里,它再也沒能“酷”起來。
雅虎累計收購的公司超過100家,卻成功“躲”過了所有的“獨角獸”和“百億大公司”。由于缺乏對于技術趨勢的前瞻性,雅虎的收購大部分都是被動式的應對。
比如在1990年代流量被其它同類網站分走時,雅虎花費驚人的50億美元收購了Broadcast.com;比如,當Google開始展露出顛覆之態(tài)時,雅虎在接下去兩年動用26億美金收購了五家搜索服務商來做自己的搜索引擎;比如雅虎在2013年花費11億美元收購了輕博客Tumblr,不過那個時候Facebook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巨頭,而且還在一年前拿下了Instagram。
視頻、社交網絡、電商、移動互聯(lián)網,在每一次大潮來臨之時,雅虎總顯得比別人慢一拍。多年之后,雅虎發(fā)現自己已經滑出了主流賽道。
而正因為這些投資的“被動性”,所以當雅虎花費幾十億美元買下這些公司時,并沒有很好的思考這些公司與原有業(yè)務是否應該結合,應該如何結合。大部分的公司和團隊都被要求整合進雅虎的既有業(yè)務中,而整個過程又由于機構龐大,缺乏執(zhí)行力變得無比漫長,許多項目因此不了了之。
曾長期擔任Flickr工程師的Kellan Elliott-McCrea在問答網站Quora上稱:“在過去幾年里,Flickr團隊85%的時間都花在了和雅虎溝通和協(xié)調上,而只有15%的時間用在做項目上。”
書簽服務Delicious前工程師Dave Dash也表示,雅虎對收購后的產品缺乏規(guī)劃和遠景。盡管已經收購Delicious幾年了,但雅虎并沒有把它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產品體系中。雅虎不僅放棄了Delicious創(chuàng)始人,頻繁更換管理團隊。
于是,雅虎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傳統(tǒng)的門戶模式在式微,要求雅虎必須找到新的方向。不斷對新領域的投資失敗,又增加了對于傳統(tǒng)業(yè)務的負擔。最終,投資人失去了耐心。
“創(chuàng)始人的缺失和職業(yè)經理人的短視”
與蘋果、微軟、Facebook這些硅谷公司不同,在雅虎成長和壯大的20多年時間里,把持著雅虎CEO位置的不是創(chuàng)始人,而是職業(yè)經理人。
雅虎在創(chuàng)立一年后就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之后,這些職業(yè)經理人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季報和股東的服務對象。
那些有利于快速提升業(yè)績的收購--比如Broadcast.com,即使花費50億美元之巨,但也得到了公司內部的支持;而那些有可能在未來成為雅虎技術武器的項目,比如在線視頻分銷及廣告業(yè)務Maven Networks和個人主頁服務商GeoCities,卻被削減和關閉。雅虎曾經離收購Facebook、Google都只有一步之遙,但最終因為“幾億”的差價而放棄。
站在職業(yè)經理人的角度,這種決策并沒有錯。你很難要求他們優(yōu)先考慮公司長遠利益,甚至不惜因此得罪大股東和華爾街。但從雅虎公司的發(fā)展來看卻是相當糟糕的結果,不斷變換的領導人使得整個公司始終缺少一個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和遠景。
雅虎最大的悲劇是沒有一個像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那樣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兼?zhèn)溥h景和管理能力的創(chuàng)始人。楊致遠在這方面已經受到了足夠多的批評,創(chuàng)始人的性格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前途。
對于中國第一代互聯(lián)網公司和創(chuàng)始人來說,2000年左右,雅虎、楊致遠就像遠處的燈火一樣激勵著他們不斷前行:張朝陽在開辦搜狐公司之時曾模仿Yahoo為公司取名;馬云的阿里巴巴也曾獲得雅虎的巨額投資;何況中國互聯(lián)網最初的門戶模式都來自于對雅虎的模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