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視2016半年報:做機的要去做車了?
這對安防競爭對手,要從攝像頭打到汽車了。相信這是很多讀者看完以上資料的同一感受。相殺相愛,安防最佳CP,在一起等字眼已經很難說得清兩者之間的關系,但讓筆者比較失望的是,雖然大華股份領先一步,嘗試探索智能汽車,但15年之后再無相關的信息爆出,當然進入新的領域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積淀,但海康的進入能否再次刺 激起大華人的神經,那便要拭目以待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464.htm筆者認為,整車的生產并不會是海康與大華的線路,因為無人駕駛上已經盤踞了類似蘋果、谷歌、特斯拉、百度、阿里、騰訊等新興科技業巨頭,對于安防企業而言,挑戰任何一家都沒有多大的勝算。

那么,為什么安防龍頭都看準智能汽車市場呢?筆者認為應該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第一、無人駕駛技術以及相關政策不斷成熟,無人駕駛將成為未來智慧生活中的一大標志性技術;第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十三五”汽車工業發展規劃意見》。規劃意見對“十三五”的中國汽車工業提出了八方面的發展目標,其中之一就是“積極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并且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設定了具體發展目標。所謂智能網聯汽車,業界的定義是:搭載先進車載傳感器等裝置,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人、車、路、后臺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復雜的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和執行等功能的新一代汽車。第三、攝像頭作為未來汽車的重要智能感知單元和標配產品,未來將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作為視覺技術的專家,通過雷達、激光、視頻、傳感器,車載終端,機器視覺,輔助駕駛等智能化相關配件的生產,切入這一市場,以這兩者的研發實力并不困難。
從應用到底層 技術優勢的飛躍
如果現在聯系起早前海康威視研究院位居KITTI評測世界第一的資訊,似乎一切都會明朗,因為KITTI是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和芝加哥豐田技術研究所聯合創辦的一個算法評測平臺,旨在評測對象(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等)檢測、目標跟蹤等計算機視覺技術在車載環境下的性能,為機動車輔助駕駛應用做技術評估與技術儲備。相比視頻監控技術集中于應用層,容易被人復制,但此次在底層技術(算法上)的優勢,將會與市場形成更大的競爭優勢。
所以海康威視這次確實是有備而來的,不禁讓筆者想起今年采訪胡揚忠時,他不斷強調的海康威視企業能有今天的成績,全靠腳踏實地,堅持初心,真正投入身心到視頻領域的研發中去。那么這盤關于智能汽車的棋,能否成為海康威視未來發展的另一助推器,那便需要留給時間去證明。
筆者認為,擁有市場渠道加上擁有底層技術,海康威視必然更加成熟,這對對手而言并不是一件樂觀的事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