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還是產業4.0 這個問題很重要!
當然,統計分類滯后是一個很難避免的問題,新的調整和分類需要很長時間才有可能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充分研究和揭示這一滯后的現實及可能產生的問題,并盡可能吸取和采納理論界與國際組織關于產業分類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準確把握產業演化內涵和全產業融合的基礎上,研究產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3953.htm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農業單打獨斗,歷經數千年,進步十分緩慢。工業革命以后,農業生產工具和其他生產資料搭上了工業革命的快車,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尤其在大規模農業的國家和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提高。以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為標志的制造業發展,是在信息技術革命以后,生產性服務業突飛猛進的裹脅下得以實現的。服務業一方面依賴國民收入提高,帶來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生產性服務業成為異軍突起的產業部門,并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解釋。
所以,三次產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是序數詞,本身就蘊含著產業演進的深意:首先是制造業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其次是服務業(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再次是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關鍵變量,引發一、二、三產業的革命性融合,形成新的產業鏈、價值鏈架構,進而提高全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全產業融合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路徑。
在三次產業的框架中觀察過去數十年的產業發展,由專業化分工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壯大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成長最快、對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貢獻最大的產業,尤其是其中的研究開發、創意設計、金融、通訊、物流和專業服務等部門,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或主導產業。
然而,過去的一個時期,我們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認知存有偏頗,僅僅將它們作為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部門,所謂生產性服務業是2.5產業的說法,就是這種認知的具體表現。其實,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為全產業提供中間服務的部門,農業和制造業一樣,都是其提供服務的對象,服務業自身是其最大的服務對象。在現行的GDP增加值法(生產法)的統計中,服務業增加值的占比,最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智能化服務是目前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的最高端的服務。德國提出工業4.0這一概念本身,一方面帶有深刻的反思,另一方面,就要試圖大規模發展智能服務,整體提升德國經濟的能級和素質。德國是一個高端制造大國,制造業貢獻了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使其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中持續保持一定的增長。
但是,德國的制造業始終以產品為主,他們反思,為什么自己的產品主要是生產功能的價值,而缺乏服務的增加價值。為此,通過互聯、數字、智能化的融合、智能工廠的建設,可能是未來的方向。基于自身較強的裝備制造工業,在國家戰略下合作建設互聯的智能工廠系統可能是重要的路徑,進而使德國成為新產業革命的先行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