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動力電池性能比日韓弱 2020年研發資金需30億
資料顯示,我國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研發體系和產業體系,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7.9萬輛,居世界第一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3756.htm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專家組組長干勇院士對報道記者表示,創新中心主要是集中創新能力和高端研發團隊,在動力電池核心共性技術上進行突破,彌補中國與國外的差距。
電池性能與日韓差距大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近幾年我國動力電池的技術研發、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但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亟待加速發展。
干勇解釋,目前在動力電池開發上,中國和日本、韓國相比,續航里程和比能量都低30%-40%,可靠性上也存在差距,電池制造成本偏高。其中,比能量的差距影響了電動汽車的重量,直接影響了電動汽車的推廣。
對此,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公司(以下簡稱“國聯研究院”)董事長熊柏青解釋,如果一輛1.5噸級的車一次充電續航里程達到400公里的話,它的電池重量就接近600公斤,這遠遠超過電池系統應該占的份額。
熊柏青分析,電池一般占整車重量20%比較合理,就是1.5噸車搭載300公斤的電池,對電池技術來說,電池能量密度必須提高一倍。
這也反映出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強。在乘用車應用領域,我國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產品比能量、高低溫特性、經濟性明顯低于國外采用三元材料動力電池的水平。
“我國動力電池產品制造裝備、工藝水平、檢測驗證能力、產品可靠性和一致性與日韓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熊柏青解釋。
業界認為,動力電池的技術創新的協同機制沒有形成。基礎研究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工程開發和產品開發以企業為主體,沒有形成技術創新的協同機制。這說明創新中心成立非常必要。此前成立的研究載體,大都是單體技術或者一個主體單位,其他只是外圍參與。
干勇表示,這次創新中心建設,就是要集中創新能力、高端研發團隊,形成合力,在動力電池核心共性技術上突破。
2020年研發資金需30億
目前,創新中心的建設方案已經明確。
創新中心將以國聯研究院為基礎組建,包括國聯研究院和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聯盟),構建“公司+聯盟”的發展模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