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外專利巨頭 中國VR廠商如何避免被訴?
專利之爭是越來越火爆的虛擬現實行業的一個巨坑。在虛擬現實行業,有技術上的坑、有內容上的坑,但只有知識產權這個坑,能讓從業者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如果說 技術解決方案、內容定制方案是戰術手段,那么知識產權布局就是戰略上的手段,最需要引起從業者的重視。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產品就只有淪為二流或者山寨產品 的命運,很難在市場中生存下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3578.htm這一輪的虛擬現實風潮興起于2010年,此后,各家廠商紛紛投身虛擬現實,積極進行市場布局,重點推進研發計劃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為了保護自身權益,各廠商通過專利申請程序來進行技術成果的保護,而根據各國專利管理部門的數據,我國虛擬現實行業專利申請形勢非常嚴峻
全球范圍內,國內虛擬現實專利布局情況不容樂觀
從圖1可以看出,虛擬現實專利持有人主要是日本、美國以及韓國公司,其中,美國握有專利權占比達到67.7%、日本占比達17.5%,合計占比高達85.2%。
當然,國內也有很多涉足虛擬現實領域的院校和初創公司申請了相關專利,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虛擬現實實驗室、深圳的經緯度科技等,但這些公司申請和授權的專利數量很少。
從數據上看,虛擬現實專利權持有人主要分布在國外,國內虛擬現實專利占比非常之低。缺乏核心科技,不利于虛擬現實行業的迅速和健康發展,而專利國

圖1虛擬現實技術全球主要專利分布
國內范圍看,虛擬現實專利持有人性質不容樂觀
從圖2可以看出,在全球專利權人的排序中,擁有較多專利儲備的專利權人基本都是電子或者IT業的企業如:微軟(1401)、三星(906)、索尼(799)、IBM(714)等。
企業持有人將專利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非常強,新技術能被迅速應用于生產之中,對于提升產品競爭力和降低生產成本影響極大。

圖2虛擬現實全球專利權持有人排序
從 圖3可以看出,國內虛擬現實專利持有人多是一些高校,由于行業應用需求而展開的學術探討和基礎研究,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BAT、華為、中興等科技巨頭在 這方面的表現乏善可陳,比如阿里巴巴在今年3月中旬才宣布成立VR實驗室,反而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如深圳市虛擬現實科技有限公司略有成效。
國內虛擬現實專利持有人的性質,決定了技術被應用于生產的效率天然慢于國外同行。企業在專利權方面的意識淡薄,缺少完善的產、學、研聯動機制,高校和研究機構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和技術更新敏感度嚴重弱于一線生產企業。

圖3國內虛擬現實專利持有人排序
在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虛擬現實行業,國內在專利數量上、持有人性質上均同國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除了在另一方面證明了中國VR產業存在嚴重泡沫,更預示隨著行業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專利權之爭這顆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
沒有專利權優勢的國內虛擬現實行業發展是“無源之水”
自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以來,知識產權對于企業的意義越來越重大,專利權背后涉及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影響延伸到生產成本、銷售價格、盈利能力、行業安全等廣泛的方面。
生死存亡之地
想 當初HTC正當道之時,產品暢銷全球,銷售額一度傲視三星蘋果。距今不過短短幾年時間,手機銷售排行前十你可能發現HTC的身影?應該說,造成HTC手機 業務出現嚴重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這個下滑的開端非常明顯——在和蘋果的專利大戰中慘敗而被美國實施進口禁令,從此下坡路一發不可收拾。
中 國作為全球最廣闊的消費品市場,人口紅利帶來的巨大市場優勢依然存在。根據國外VR媒體RoadtoVR發布了關于中國虛擬現實(VR)頭盔市場的調查報 道,深圳華強北VR手機盒子的零售銷量達到每天1000臺,而分銷到渠道的數量更是達到每天10000臺。這還只是一個華強北而已,有這樣的市場做基礎, 誕生出HTC這樣體量的企業并非難事。
但如果國內企業不吸取教訓,在虛擬現實專利權方面不加以重視,在專利權受制的情況下,用二流 甚至山寨的產品,在再廣闊的市場上去競爭,也無法成長壯大。即便依靠人口優勢帶來的市場紅利僥幸壯大,不在專利方面加強,HTC現在落魄的手機業務依然是 國內企業虛擬現實業務的未來。
成敗興廢之道
放眼任何行業,專利權之爭的背后,其實是市場的競爭,是話語權的競爭。
專利之爭事關產品生產成本的高低,從研發到生產的各個環節,涉及到多項專利授權成本。例如智能手機,廠商繳納的專利費用包含基帶、LTE技術、GPS、WLAN等,一部售價400美元的智能手機,各種授權費用加起來竟然高達120美元,甚至超過了設備的零部件成本。
虛 擬現實設備研發與生產,涉及的環節相比手機制造只多不少,專利之爭相較手機行業只會更加呈白熱化的態勢。沒有專利優勢的廠商,授權專利付費成本過高導致生 產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場競爭中毫無優勢可言,甚至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在2015年CES上,一家深圳公司因涉嫌展山寨產品,被媒體吐槽后,展會方即通知 產品撤展的尷尬事件,已經為國內廠商們敲響了警鐘。在虛擬現實行業的競爭真正來臨之時,專利一定是繞不過去的“鬼門關”,沒有專利權的企業將寸步難行。
再 拿高通說事,高通擁有3000項左右的CDMA及其相關技術的專利和專利申請,全球超過125家的授權廠商,許多主流通信設備商包括國內的聯想、華為都和 它達成了交叉許可協議,每年約10億美元收入來自專利授權。甚至連愛立信、諾基亞等已在手機制造領域成為明日黃花的企業,都還在源源不斷地收著授權廠商的 專利費。擁有專利權的企業,不但能夠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甚至能夠通過出讓專利授權為企業創造營收。
在虛擬現實專利權布局上亡羊補牢尤為未晚
虛擬現實行業正式興起的時間尚短,全球范圍內還沒有出現具有絕對統治權的企業,各家正忙于發展技術,培養市場,甚至互惠合作,例如Oculus與三星、HTC與Vavle,基本都還處于“高筑墻廣積糧”的狀態。
同時,作為新興行業,行業內企業基本處于同一起步時間節點,即便在專利布局上有差距,但遠還沒有到望塵莫及的程度。及時布局專利戰略,以國內企業越來越強的科研能力和資金實力,迎頭趕上差距甚至占據優勢并非難事。
根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許可備案登記信息顯示,2015年華為向蘋果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這也意味著蘋果需要向華為交付專利許可 費用。這樣的新聞傳出后,令國人倍感振奮,同時也證明了,只要在科研領域加以投入并輔以努力,我們并不是專利上的“東亞病夫”。
思想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
在法律越來越完善的時代,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專利權的重要性,樹立起尊重知識產權的思維,才能尊重他人的專利權益,進而自身的專利權益得到尊重。
在 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同時,也應吸取其他行業的慘痛案例,樹立起專利產權自我保護的意識。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5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顯示,中 興、OPPO、華為的通信專利受理量分別為3516件、3338件、3216件。這樣的數據表明我國通信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值得虛擬 現實行業的企業借鑒。
國內虛擬現實設備生產商“IDEALSEE GROUP”為業界帶了一個好頭。目前為止,IDEALSEE GROUP共申請專利155項,已授權專利64項,可見其在技術研發上的深度優勢。提前在專利申請上做足準備,除了可以防止將來陷入專利權訴訟之中,更可 以“以彼之道是還施彼身”。
自力更生方是根本之道
中國百年來的工業發展史,深刻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真正核心的技術,是等不來也買不來的。依靠外方發展出來的工業體系只會是一個畸形產物,在核心技術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共和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的建立,正是自力更生思想的成果。
虛 擬現實行業的專利布局,核心思想必須是自力更生。企業要在專利權上布局上取得進展,必須依靠自身的科研體系,加大投入力度,用長遠眼光和百倍耐心對待專利 事業的發展,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核心科技。這種方式,可能是最笨的方式,卻也是企業完全可控、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年5月,華為宣布在中美兩國同時提起對 韓國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訴訟的底氣,正是華為強大的專利儲備和技術實力,而這樣的實力,豈非華為自力更生之花?豈是一朝一夕之功?
委婉變通暫保一時平安
正如前文所論,國內企業在虛擬現實專利權上存在的差距,即使通過自力更生,投入巨大的資源,依然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看到成果。如何在虛擬現實行業興起之初,搶占市場先機?
事實上,智能手機行業依然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好的典范。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收購專利和交叉專利許可授權。在技術上落于他人、專利布局處于弱勢地位、企業自研成果見效尚需時間的情況下,采取專利收購和獲取專利授權的方式,雖不能治本,亦不失為變通之法。
建產業聯盟抱團取暖
產業聯盟就是行業內的攻守同盟,聯盟內成員間可實現技術交流共享和專利互授,并共同應對聯盟之外的專利訴訟。
谷歌就聯手佳能、SAP、新蛋、Dropbox和Asana等多家企業成立了一個名為“License on Transfer”(LOT)的網絡,涵蓋近30萬項專利,聯盟成員承諾在對外出售專利時將這些專利的使用權授予該聯盟的其他成員。
尤其在虛擬現實行業競爭激烈化的情況下,面臨國際專利大戶的專利大棒,產業聯盟抱團取暖是最有殺傷力的應對之法。聯盟可以調查起訴方是否侵犯了聯盟成員企業的專利,假如起訴方侵犯了聯盟成員企業的專利,產業聯盟就可以與其談交叉授權,從而化解危機。如果其拒絕談判,產業聯盟還能發起反訴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