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九次訪華 中德企業并購再次成為焦點
按照德國總理網站的公告,在12日抵達中國后,默克爾將在中國科學院接受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并發表講話。晚上,她將應中國總理李克強之邀在頤和園進行小范圍晚餐。德新社說,作為德國隊的“首席球迷”,默克爾本應出席在法國舉辦的歐洲杯德國隊首場對陣烏克蘭的比賽,為了訪問中國,她只能祝愿德國隊“交好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6/292506.htm這已是默克爾的第九次中國之行。媒體猜測,中德將就更多項目展開合作,但磋商中也將涉及鋼鐵產能過剩、中資大規模收購德企等“敏感”話題。但德國新聞電視臺11日稱,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有關兩國關系“發展到歷史最好水平”的說法,近日也得到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的贊同。
13日,中德兩國總理將共同主持第四屆中德政府磋商。“德國之聲”稱,雙方將就商貿、外交、安全政策等德中關系的命脈板塊展開磋商。德國總理網站的公告說,兩國政府和企業將簽訂數十項協議,并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下午,兩國總理還將出席德中經濟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和德中經濟合作論壇。默克爾晚上將獲邀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共進晚餐。
據《柏林日報》11日報道,德國聯邦信息安全辦公室甚至發出警告,要求默克爾和代表團成員在中國訪問期間不要使用手機,因為“中國人窺視的眼睛越來越大膽”。該報道說,中國被懷疑對西方政府和企業進行大量的網絡間諜活動。去年,該辦公室把中國列入“有特殊安全風險”的國家。“德國之聲”稱,德國希望和中國簽署有關禁止網絡經濟間諜活動的互聯網安全協議。
默克爾為何再次飛往中國?
報道稱,她此次訪問的正式由頭是將于6月12日至14日舉行的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自2011年以來,兩國政府定期舉行會晤,上次是2014年10月在柏林。德方將至少派出7名部長前往北京,其中包括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這些部長將各自和中國同僚舉行雙邊會談,內容主要涉及2014年確定的“中德合作行動框架”的落實情況,部長們在工作會議中也將檢查雙方各自對行動框架的期望是否得到滿足。
在中國看來,兩國在“工業4.0”方面的合作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德國企業仍然很不愿意與中國伙伴進行創新技術和數字化方面的合作。它們害怕技術知識的泄露以及專利和知識產權的損失。中國方面則希望德國政府加強措施促進合作。
歐盟目前實施的73項反傾銷措施有56項是針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國人認為這是歧視,并堅持被承認為市場經濟,因為那樣的話歐盟就不可能再輕易征收懲罰性關稅。“雖然在政府磋商中中國外交官可能會在幕后敦促此事,但我不認為總理女士會在會談中作出承諾”,德國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比約恩·康拉德說。迄今為止,總理女士一直明確表示,這個決定必須在歐盟層面上作出。
當中國人15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他們同意了一項交易:為了從貿易共同體中獲得好處,他們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至少在15年內不把中國算作市場經濟的條件。這個期限到今年年底就到期,中國人想被自動承認為市場經濟,但美國和日本等國反對這樣。歐盟也已經暗示,它遠不認為中國經濟是市場經濟,畢竟中國政府依然對經濟施加極其巨大的影響并進行指導性的干預。例如,在分發合同方面國有企業依然受偏愛,決定貸款發放的銀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國家手中。此外,外國投資者只能在中國進行有限的投資。
不論是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公司、支線機場哈恩機場還是國際米蘭那樣的足球俱樂部,目前歐洲企業只要尋找投資者,中國人似乎總會到場。他們收購了豪克-奧夫霍伊澤銀行,持有了湯姆泰勒時裝公司和旅游運營商托馬斯·庫克公司的股份,還購買了機械制造商曼茨公司和普茨邁斯特公司。原因是中國不想再充當西方的工作臺,而是想成為高科技基地。這種變化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印度和越南的生產已經比中國的更便宜。
目前,許多中國國有企業的產出遠遠大于需求。此外,它們借助國家給予的特殊用電、貸款或運輸條件而索要特別低的價格,這給世界市場帶來嚴重后果。與此同時,人們擔心中國人可能會竊取德國機械制造商的生產技術并很快進行更廉價地仿造。德國工業界因此要求更好地保護專利和知識產權。此外,在華歐洲企業覺得越來越受歧視,中國歐盟商會最新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4%的歐洲企業認為它們的行業在中國還會繼續增長,2011年持樂觀態度的人還是現在的兩倍多。
一直以來,中德高層間保持著頻繁的會晤,本輪中德政府磋商關鍵議題會有哪些?據了解,默克爾此訪還將赴中國沈陽,當“中國制造2025”遇上“德國工業4.0”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自2005年就任德國總理后,默克爾已經先后8次訪華,2012年還曾兩次到訪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默克爾的這次訪問,主要目的是同李克強總理共同主持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在北京期間,習近平主席、張德江委員長將分別會見默克爾總理。
關于中德政府磋商,洪磊表示,中德政府磋商機制由兩國總理主導,是統籌和推進中德合作的最重要協調機制平臺,自2011年建立以來已成功舉行三輪磋商。這次雙方將共有20余位部長或副部長級官員參加,共同商討下階段雙邊各領域合作規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崔洪健認為,本輪中德政府磋商具體會涉及到三方面議題。從目前各方透露出來的消息來看,一個是前兩年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產業升級的規劃要和“德國工業4.0”進行對接,所以雙方在制造業的合作會是一個重要議題。二是中德也開啟了一個高級別財經對話機制。在金融領域,德國是歐洲中央銀行所在地,而且德國在歐盟的經濟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中德在金融領域的合作也就意味著人民幣在和歐元的合作中,雙方也有很多可以探討的空間。第三,今年我國要主辦G20峰會,德國是下一屆G20峰會的主辦國,相信在有關全球經濟治理議題上,雙方也有很多可以討論的話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