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產業“熱土”掘金現狀與風險分析
鑒于其未來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石墨烯也逐漸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焦點。近年來我國將石墨烯列為“863”計劃指南專門支持的項目,各地政府相繼投入大量資本積極推動石墨烯產業鏈的發展。隨著我國首個國家級石墨烯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落戶江蘇常州、首個石墨烯企業登陸新三板資本市場,我國石墨烯產業發展已開啟“速跑”模式。中國“十三五”新材料發展規劃草案將于2015年下半年頒布,石墨烯入選幾乎已成定局。隨著石墨烯產業化的不斷推進,國家針對該產業的政策有望再度加碼。投資石墨烯雖然存在很大的利好空間,但如果不能深入了解行業現狀和趨勢,無法把控風險,產業投資將可能深陷泥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1162.htm一、產業投資現狀:投資類型多樣化
根據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的不同,目前石墨烯行業的投資類型主要分為4種。
1.新材料企業通過自有資金投資石墨烯的研發和生產
隨著石墨烯概念的升溫,首先進入石墨烯投資領域的多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或新材料企業,借助自身的產業鏈優勢和研發優勢投資石墨烯產業,對于上市而言,更是開展市值管理的有效方式。以金路集團為例,金路集團早在2013年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合作投資研發石墨烯產品,至今已成為石墨烯龍頭企業,其市值也因此大幅上漲。同樣,中國寶安集團子公司深圳貝特瑞新能源宣布涉足石墨烯后,中國寶安股價從10.75元逆勢高揚,一個多月后漲幅達78.2%;后中國寶安又宣布已完成石墨烯制備工藝的小試,并已提交了一項該產品相關技術發明專利,次日該股即在低開低走的大盤中迅速沖擊漲停,領先大盤走出調整。
2.大型上市公司直接收購初創的石墨烯制造企業
收購是企業快速獲得技術、團隊、渠道等各項資源的主要方式之一。2014年12月上市公司正泰電器全資子公司——浙江正泰投資收購了上海新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0%股權,旨在向新材料領域拓展,獲取上海新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石墨烯技術和產業鏈資源,實現自身產業轉型升級。
3.投資機構參股石墨烯公司,資金注入助力產業發展
石墨烯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領域的代表,備受投資機構的青睞,特別是VC/PE機構更是吹捧石墨烯概念企業。近期登陸新三板的第六元素,成為石墨烯掛牌新三板第一股。觀其背后股東結構不難發現,多家國資和創投基金入資,且很多是在企業發展初期入資,此次進入股權轉讓系統為后續股權升值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投資機構正是看好了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選擇在早期投入,通過其資金優勢幫助企業實現技術轉化和升級,同時也能得到自身的預期收益。
4.多方出資共同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對中小企業予以扶持
近些年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各類產業基金頻出。2014年8月國內首個石墨烯產業基金——“石墨烯暨先進碳材料產業基金”設立,該基金總投資規模20億元,采取“地方政府出資+民營資本出資”的形式設立。以產業基金的形式支持石墨烯發展是未來國家扶持產業的重要手段。
二、做好風險評估是資金進入石墨烯產業的先決條件
石墨具備高強度、高韌性、低密度、高導電率、高導熱率、高透光度、強抗菌性等優良性能,根據其目前的應用領域不難看出,石墨烯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將帶動世界工業的升級。從目前資本市場的熱度來看,雖然石墨烯產業還處于初期,但大量資金已躍躍欲試,著手啟動石墨烯產業投資的前期準備。然而任何產業投資都有其風險,對于石墨烯這一未來將快速發展的領域更將對應著較大的投資風險,因此,產業投資需做好風險評估。
目前來看投資石墨烯產業的風險主要表現在:
1.石墨烯產業技術發展存在差距
目前國內的石墨烯產品產量較少,生產企業多處于研發、小試或中試階段,較少實現量產。這些生產企業多以技術帶動型居多,雖然石墨烯研究方面國內與國外實現了同步,但技術水平仍存在差距,部分研究機構所需的設備、產品等仍需進口。這一現狀表明,國內的石墨烯產業在全球推廣的時機仍不成熟,難以在短期內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同時,隨著國外低成本高性能產品進口至我國,將會對我國的石墨烯企業帶來沖擊。
2.石墨烯產業應用仍待檢驗
雖然石墨烯產品應用領域廣闊,但各個領域的應用產品仍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其實際應用效果還有待市場的檢驗,特別是在制藥行業,由于其行業特殊性,在該領域的實際應用效果和被接受的程度仍需更長的時間來檢驗。目前石墨烯被下游新能源汽車的應用領域看好,但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仍處于發展起步期,電池技術也未見成熟,石墨烯的發展空間更需待市場檢驗。
3.石墨烯產業化配套資金不足
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設立產業園區、產業基金等方式扶持石墨烯企業早期發展,但對于石墨烯這種技術密集型的企業而言,扶持資金仍難解決研發、生產的各項資金投入問題。以配套設施為例,實現石墨烯的產業化需要配備相應的配套措施,而目前國內的配套措施在政策和技術還處于雙重空白,高端設備需進口、高端人才需培養,對于企業而言都是大量資本投入。因此企業亟需吸引投資者進入,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發展產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