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零部件的壟斷化和大陸一邊倒 臺企如何逆襲?
從整體來看,世界四強完成兼并后,在2016年,這4家企業的份額之和預計將突破50%。如果這些企業在連接器產品的運用上構建起難度更大的壁壘,對于中小廠商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1032.htm大型連接器廠商之所以熱衷于兼并,一是為了拓展產品應用范圍、在經營方面構建規模利益和競爭壁壘。二是為了擴充產能。下面以被動部件來舉例說明。日本的村田制作所和韓國三星電機分別投入巨資,建設了MCLL工廠和生產線。這與存儲器大廠在過去通過擴充產能掀起價格破壞,迫使競爭對手撤出市場的做法很像。僅這兩家大廠的份額就接近50%,必然會造成市場壟斷壓力上升,增加中小企業生存的難度。
進一步深入觀察可以發現,日韓廠商絕不是為降低成本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以日資印刷電路板廠商為例。日資廠商最近因為產品成本高,開拓市場成效不如預期。在全球份額中,日企占25%,臺企占35%,日企絕對算不上第一。但必須注意到的是,日企最能發揮優勢的是生產線以外的地方。為了貫徹成本管理、保存競爭力,這些企業關閉日本國內成本較高的部分生產線,加快了將工廠搬遷到新興市場的速度。這樣的做法比較穩妥,可以說最為保險。從中可以看出大廠推行穩定戰略的意愿。

圖3:國際大廠加速兼并,以抵御陸企崛起壓力
出處: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EK(2016年4月)
新產品推動的新需求
前面介紹的大廠實施的兼并,表明這項產業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成熟期。2015年,世界電子零部件產業的增長僅與上年持平(總產值微減0.03%)。再向前回溯,在2011~2014年期間,臺灣電子零部件的年增長率除2014年創下8.7%的佳績外,其他幾年的產值增長率(按年計算)均跌破了3%。這是因為宏觀經濟的低迷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力,而且3C(計算機、家電產品、通信設備)市場步入了低迷期。
回顧2015年,3C領域的整個上半年幾乎都在處理庫存。所幸英特爾(Intel)的新型處理器(Skylake)以及蘋果(Apple)的“iPhone 6s/iPhone 6s Plus”在7~9月上市,在良好銷量的支撐下,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半年經濟形勢的惡化。但縱觀整個行業,只有iPhone的供應鏈實現了穩定增長,3C產品銷售伸長率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今后,對于現有3C產業,零部件估計將會成為增長的原動力。智能手機向4G化發展,使配備的電感器數量倍增,手機及可穿戴終端向輕薄化發展,使柔性電路板、探針、微型板對板連接器的需求增加,配備雙攝像頭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增加,擴大了光學透鏡的使用量,指紋識別傳感器、USB3.1 TypeC連接器等新技術和新標準,創造出了與部件技術相關的新需求。
IEK觀點
戰略1:增強與大陸企業的合作,而非對抗
在市場進入低速增長期,行業加速重組的今天,臺灣的電子零部件廠商受形勢所迫,需要重新思考克服困境的戰略。一個可行的突破口是正視大陸企業的崛起,與其建立積極的合作關系,而不是進行對抗。
作為短期戰略,兩岸可以締結平等合作關系。以堅守知識產權和經營權為前提,通過資本合作、合資建廠和產品綜合設計,為開拓技術和生產力、流通渠道、下游品牌出口地,構建互補的合作關系。
從長期來看,當大陸的領先廠商掌握強大的力量后,互補合作條件可能會偏向一方或是消失。因此,臺灣的產業界需要放眼未來,擬定中長期戰略。
比如說,現在大陸正在推行“促進創業創新”政策,涌現出了許多規模小但擁有利基技術的中小廠商。這些新興企業雖然擁有自主技術,但缺乏資金,無法繼續開展研究。臺灣企業可以在大陸找出這種擁有優秀技術實力的中小廠商,在它們還無法獨立擴大經營規模的時候,通過參股的形式,幫助其培育核心技術,在生產方面以及生產規模、資金方面給予適度援助,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資源共享。也就是通過長期投資,吸收大陸新興中小企業所擁有的利基技術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在經營資源上提供援助,實現共同發展。
大陸的這種中小廠商雖然絕大多數都只擁有單一技術,但部分廠商的技術涉及到了鐵路、工廠自動化、汽車、互聯網數據中心等物聯網(IoT)市場。如果通過中長期援助,與這些企業共享經營資源,臺灣的部件廠商不僅可以積累利基部件的技術,今后甚至還有可能與中國廠商分享大陸IoT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內需市場。
再從市場銷售方面來看,如果臺企與陸企攜起手來,當產品技術確立,市場形成的時候,臺企將能夠與陸企分享當地IoT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內需市場。還能發揮臺灣開拓海外市場的強項,以之前與陸企聯手積累的利基技術為武器,打入海外新興市場,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圈,贏得基礎設施建設的商機。
戰略2:使集成部件、新標準單元、創造應用成為新發展的引擎
對于臺灣廠商,產品技術是另一個可行戰略的切入點。也就是在部件的產品形態和規格參數成形的過程中,將目標鎖定關鍵技術,積極投放產品。
比如說,順應IoT的新潮流,今后的部件可能需要支持隨時感測物品的傳感器。可能還會以綜合感測、計算、傳輸、電源管理單元融為一體的無線傳感器模塊的形式,產生新的需求。除此之外,隨著智能手機和可穿戴終端向薄型化發展,印刷電路板上嵌入更多能動部件和被動部件的產品預計將不斷涌現。
蘋果的指紋傳感器和皮膚的電導率傳感器等新技術已經投放市場,USB3.1和USB Type C連接器等新標準正在挖掘新的市場需求。這些都是引領零部件產業、推動產品結構和技術革新的重要力量。臺灣廠商必須關注這些動態,更慎重地判斷今后的形勢,關注相關部件和產品的技術變革,進一步貼近應用需求的視角。而且要緊緊跟上國際大型廠商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發展規劃,通過采取與自身競爭條件相匹配的產品戰略,牢牢把握發展的方向,為電子零部件市場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