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源產業的5個真相
云計算時代,開源似乎成為了一個最頻繁被提及的詞,開源是否就代表了未來軟件開發的主流?IT供應商們或用戶又如何抉擇技術路線?26維自媒體聯盟系列文章對開源抽絲剝繭,解一解開源閉源的那些結,本文屬于此系列文章之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741.htm近日,OpenStack的第13個版本Mikata版本正式發布,再一次將OpenStack甚至是對開源的討論推向了高潮。此前,引發熱議的是針對OpenStack的贏利、市場空間和商業模式的問題,并掀起了一番口水。而隨著OpenStack Mikata版本的發布,大家又忙著嗮自己的貢獻度,好不熱鬧!
無論是開源還是閉源,似乎在目前的IT產業發展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價值。在撰寫本文前,《網深了說》采訪了華為、華三、青云、品高云、UCloud等置身于開源或閉源的國內代表廠商,他們也是傳統IT服務商和私有云、公有云服務商的代表。
無論是開源還是閉源,本文的目的不是搞對立和噱頭、不站隊,而是嘗試去消除誤解與偏見,幫助更多的人認識開源及閉源,下面我們就試圖揭開關于開源產業的五個真相!

1、開源已經占據上風?真相:并沒有
可以看到在IT及云計算市場上,基于開源和閉源的軟件解決方案都有優秀的代表。例如閉源的VMware、AWS、Azure以及阿里云等。開源領域的Linux代表Red Hat、OpenStack的代表Mirantis等。
青云和UCloud在公有云上都選擇自主開發,但他們都表示同時也是開源軟件的受益者。例如青云的物理設備的操作系統,就是定制/裁剪自開源界優秀的項目-GNU/Linux。青云目前的PaaS服務也是基于標準的開源組件,比如Hadoop、Spark、MySQL。
青云認為,一些開源項目在社區的文化塑造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里面有時會不可避免地充斥著大型廠商的利益。但無論如何,青云在這方面的態度是積極的,并積極地解決遇到的問題,并盡可能的回饋至上游社區,在云計算相關的一些重要的開源項目里,或多或少都能找到青云工程師的蹤跡。
UCloud在私有云領域選擇和Mirantis合作,而不是再次開發。
在華三看來,開源是未來新IT的發展方向,開源讓業界更多的優秀人才一起參與到共同的項目中,通過開放促進了云計算的創新,通過共享解決了系統集成的復雜性問題。
在國內閉源的私有云平臺中,同樣有一家走得靠前和很成功的一家公司,它就是品高云。從騰訊私有云到招商局集團云平臺,品高云105個大中型企業案例,從開發架構、數據服務架構、公共服務架構來逐步將原有的應用開發系統架構向云架構遷移,為企業級的IT描繪了一張完整的畫卷,以及一條明確的演進路徑。
2、公有云閉源 私有云開源?真相:不盡如此
在圈子里有這樣的說法,公有云是自研架構體系,OpenStack則更適合搭建私有云。
一定程度上這句話是對的,在UCloud高級副總裁陳曉健看來,“大部分的開源軟件足以支持中小規模的應用環境,但在海量環境下,通常需要對開源軟件進行改造,以適應海量環境帶來的種種挑戰,如分布式容災、擴容等等。”
UCloud在公有云選擇自主開發,主要原因正是看到在大規模公有云的環境下,單純依靠開源軟件無法解決海量規模運營的問題。
青云QingCloud系統工程師楊錦濤同樣認為,從產品的角度講,開源的項目往往在成熟度、高強度壓力下的穩定性、測試場景的覆蓋度等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事實上在業界,大規模的公有云平臺的確大都采用自主開發。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這些自主開發的公有云平臺誕生時,可以發現OpenStack并沒有出現或不成熟,所以不選擇自研又能怎樣呢?
縱觀目前全球用Openstack做公有云的公司雖然不多,但是并非不存在,例如國外的Rackspace,國內的華為云、金山云、美團云等,他們或完全或部分采用了Openstack的關鍵組件。
這其中的原因正是Openstack不斷成熟和壯大,備受質疑的技術瓶頸也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緩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