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業(yè)界動態(tài) > 德國工業(yè)4.0與中國制造2025兩大差異 華夏好景何在

        德國工業(yè)4.0與中國制造2025兩大差異 華夏好景何在

        作者: 時間:2016-04-07 來源:網(wǎng)絡 收藏
        編者按:德國工業(yè)4.0和中國制造2025特殊對決,本質(zhì)上是德中兩國、德意志和華夏兩個民族之間,在科技智造領域展開的一場制造文化較量。

          21世紀是一個由綠色智能制造引領“智能經(jīng)濟,智慧世界”時代,“概念”核心憧憬是“智慧工廠”。各國政府、跨國制造業(yè)巨頭都未雨綢繆,加速布局本國制造轉型之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346.htm

          2013年德國聯(lián)邦政府提出《德國》戰(zhàn)略,將智能工廠作為智能世界組成部分,以“工業(yè)智能化”帶動“社會智能化”。歐盟公布了“歐洲2020戰(zhàn)略”。日本政府頒布《機器人新戰(zhàn)略》,美國奧巴馬政府也著手實施“再工業(yè)化”戰(zhàn)略。鑒于此,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

          德國是世界制造的精神導師。德國希望阻止美國云計算、信息技術對制造業(yè)支配,試圖用柔性制造碾壓中國制造人力成本優(yōu)勢,成為21世紀最大贏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說,找到差距在哪兒,才能辨清努力的方向。

          那么,與德國比,中國制造究竟差在哪兒?



          差距一:德國工業(yè)4.0與在戰(zhàn)略思想差別

          “德國工業(yè)4.0”戰(zhàn)略思想集中體現(xiàn):通過CPS網(wǎng)絡實現(xiàn)人、設備與產(chǎn)品的實時連通、相互識別和有效交流,構建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數(shù)字化智能制造模式。即通過變革制造方式,實現(xiàn)整個制造體系從工業(yè)3.0階段跨越到工業(yè)4.0階段“質(zhì)”的飛躍。

          這是很高明的制造戰(zhàn)略思想。反觀,只是一個階段性戰(zhàn)略。

          差距二:德國工業(yè)4.0與中國制造2025在制造文化、理念上差別

          “德國工業(yè)4.0”是德國標簽,幾乎囊括未來制造業(yè)全部智能元素,為德國制造描清了藍圖,反映了德意志民族之于制造業(yè)特有認真、嚴謹、始終如一“迂腐”的態(tài)度。

          德國制造從業(yè)者堅信,唯有制造業(yè)才是國民生活的基礎。始終堅持自己的產(chǎn)業(yè)方向,這正是“德國制造”核心價值觀或制造文化或精神。

          “德國制造”作為全球制造裝備“領頭羊”,國際上享有盛譽。無論百年教堂大鐘、釀酒設備、地下排水系統(tǒng)、建筑與家具,還是奔馳、寶馬、雙立人刀具等,耐用(Haltbarkeit)、可靠(Zuverlaessigkeit)、安全(Sicherheit)、精密(Praezision)是其可觸摸四大基本特征——“德國制造文化”在物質(zhì)層面的外顯,隱含其后的,是“德國制造”獨特的精神文化。

          “德國制造”文化內(nèi)核:理性嚴謹、標準主義、精確主義、完美主義。

          總之,與以道德文化為特征“中華厚德文化”不同,“德國制造”理性劃分“工具理性(專注主義、標準主義、精確主義、完美主義、秩序主義)”和以宗教(基督教)文化為基礎的“價值理性”,這是值得“中國制造”借鑒的。

          中國推進“工業(yè)4.0”,當然有著自身獨特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擁有世界最完整工業(yè)制造體系和供應鏈,中國制造“工匠”精神獨具魅力。

          在這場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復興命運的特殊對決中,“中國制造”最缺的是也許是對科技智造的信仰、制造文化創(chuàng)新的沖動。

          基于此,中國咋辦呢?

          首先,“中國制造2025”應在民族復興旗幟下,重構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基因,再造“工匠”精神文化內(nèi)核。當今時代,老祖宗“釘是釘、鉚是鉚,有板有眼兒”的工匠精神最值得本土制造業(yè)弘揚光大。

          其次,“師夷長技”加強基礎科學縱深研究,為“中國制造2025”奠定雄厚基礎。



          基礎科學研究歷來是支撐科技智造的基礎。中國制造必須摒棄“橫向應用型研究強,理論基礎研究弱”研發(fā)模式,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技術研發(fā)模式創(chuàng)新。

          第三,“中國制造”還應加速 推進CPS系統(tǒng)、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探索科技智造國際合作共贏,打造中國版制造模式。

          一句話,跟不上時代,無論誰?都將招致摧枯拉朽式的毀滅!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江县| 依兰县| 特克斯县| 乌什县| 宜兰市| 大田县| 调兵山市| 巫山县| 阿瓦提县| 吴桥县| 揭阳市| 喜德县| 昭通市| 璧山县| 眉山市| 梅州市| 漯河市| 北海市| 东山县| 无极县| 大姚县| 乐昌市| 兴和县| 阿勒泰市| 彭州市| 浦城县| 泸西县| 新沂市| 福贡县| 凤城市| 景洪市| 武邑县| 湘潭市| 平安县| 额济纳旗| 旌德县| 南宁市| 丹棱县| 宝鸡市| 镇原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