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還有多遠?中國車企進度參差不齊
此前,一則谷歌無人駕駛汽車事故又將無人駕駛技術推到了風口浪尖,谷歌首次承認是由于自己技術不完善而導致這起事故的發生。那么無人駕駛離走進我們日常生活還有多遠,我國目前無人駕駛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了?記者采訪了國內各大汽車廠商,了解他們的無人駕駛技術研發情況,發現各個自主車企進度參差不齊,有的已有自動駕駛實驗制車,有的則還在初步研究階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873.htm無人駕駛技術其實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可以理解為是各項汽車智能化技術的集合。無人駕駛技術發展的歷程大多是從單一智能到全自動駕駛,目前我國車企的無人駕駛技術發展大都還在單一智能或者某幾項智能狀態,離能夠完全自動駕駛還有一段距離。
綜合我國無人駕駛技術發展情況來看,目前長城汽車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稍稍領先其余自主車企,長城汽車預計于2020年推出能在高速公路上自動駕駛的車輛;長安汽車則計劃在2025年實現完全無人駕駛技術;北汽將在今年的北京國際車展上推出一款可供試乘試駕的無人駕駛產品,并在場館外進行示范運行。吉利汽車李書福則表示把無人駕駛技術當做一項研究,在商業應用上還未有計劃;比亞迪汽車則表示目前一些合作尚未敲定,不能透露更多細節。
長城汽車:預計2020年推出高速上自動駕駛的車輛
長城汽車公關部趙利甲告訴記者,從2012年起長城成立了專業團隊對汽車無人駕駛等智能技術進行研發。目前哈弗H8、H9及部分后續車輛已經完成了駕駛輔助(ADAS)階段的開發。預計在2020年,將會推出能夠在高速公路上實現自動駕駛的車輛。
此前,記者在長城汽車保定總部試驗場親身體驗了兩臺無人駕駛的H7車型。除了掛進D擋,按下開始按鈕,全程無需人工操作,包括彎道處的自動剎車,以及最后的停車,全部都自動完成。當然,事先需要在電腦中提前設定好道路形態,以及在不同階段需要作出的不同動作。相關技術人員表示,這只是無人駕駛技術的初級階段。此外,記者還體驗了通過腦電波控制車窗升降、發動機啟停等先進技術。
長安汽車:下個月無人駕駛車輛睿騁將從重慶開來北京
此前,長安汽車在2015年4月發布了智能化戰略“654”,即建立6個基礎技術體系平臺,開發5大核心應用技術,分四個階段逐步實現汽車從單一智能到全自動駕駛。將在2020年前實現智能化三級技術(結構化道路的無人駕駛)的量產,在2025年實現完全無人駕駛技術。
目前長安汽車已經完成第一階段技術開發,進入第二階段,即2級技術量產開發和3級技術開發與功能測試。當前,長安汽車已掌握智能互聯、智能個性化、智能駕駛三大類60余項智能化技術,其中,結構化道路無人駕駛技術已通過實車性技術驗證。
長安汽車王欣告訴記者,今年4月初,長安汽車將進行無人駕駛長距離實路測試(3級智能技術),無人駕駛車輛睿騁將從重慶駛向北京,同時睿騁無人駕駛車也將在今年北京車展重磅亮相。
北京汽車:無人駕駛車型將北京車展亮相可試乘試駕
據了解,北汽旗下首款可試乘試駕的無人駕駛產品將于今年4月的北京車展期間亮相,并將在場館外進行示范運行。
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此前曾表示:“從2014年開始北汽就一直在探索從傳統的制造型企業向制造服務型和創新型企業轉型,這其中‘互聯網+’戰略是北汽探索轉型發展的主線之一。”
據了解,北汽目前與北京幾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合作,對無人駕駛技術進行前期的研究和探索。
吉利汽車:自主品牌沒動靜沃爾沃自動駕駛量產車月2017年上市
早在去年,在北京六環高速公路上,沃爾沃自動駕駛體驗順利進行,累計行程達1200公里。在測試中,自動駕駛車輛的AD自動駕駛系統在較為復雜的公共路況下表現可靠穩定,駕駛過程中車輛以時速70公里行駛,無需駕駛者介入。據了解,搭載沃爾沃自動駕駛系統的量產車將在2017年正式上市銷售。
吉利集團職位董事長李書福認為,現階段開發的自動駕駛的終極目的并非要取代駕駛者,而是給予駕駛者更多的選擇,因此沃爾沃完整保留了傳統汽車的自駕功能。
吉利汽車劉昊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吉利汽車沃爾沃品牌目前研發無人駕駛技術取得了一些成績,吉利品牌目前關于無人駕駛技術還沒有更多的信息。
比亞迪汽車:已組建團隊合作尚未敲定
比亞迪蔣永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比亞迪目前已經組建了團隊開始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但是由于一些合作還未敲定,目前不方便對外透露更多細節。他還表示,比亞迪已經在調查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前景。
不過有消息表示,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曾經透露,不僅自身已研發自動駕駛技術,還與百度合作研發兩三個月了。
王傳福表示,目前比亞迪在無人駕駛汽車的商業應用上暫時還沒有計劃,該公司還只是當成一個研究去做。他認為,比亞迪現在更主要的是將精力放在通過智能控制減少車禍,將現有的行車安全率提升十倍,這是比亞迪當下發展的重中之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