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轉型方式給“供給側改革”中的中國企業哪些啟示?
近年,海爾順應全球新工業革命以及互聯網時代的潮流,正由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轉型,努力探索基于物聯網和務聯網的智能互聯工廠。海爾理解的智能制造,其本質就是互聯工廠。這個智能互聯工廠能互聯出用戶的最佳體驗,實現大規模定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2/287450.htm海爾認為,打造互聯工廠,企業組織首先要轉型,要變成一個平臺型企業。這個平臺是一個智慧的平臺,對外是一個智慧家庭,對內是一個智能互聯工廠。海爾的主要做法是將企業由傳統的管控組織塑造成新型的創業平臺,讓員工成為平臺上的創業者,即“創客”,從被動執行轉變為主動為用戶創造價值。具體來說,就是從整個供應鏈,包括生產、制造、物流、采購等,由原來串聯的部門組織,變成共同面向用戶的一個個小微企業。
GE是全球最大的提供技術和服務業務的跨國公司,致力于解決世界上最棘手的問題。海爾在向智能互聯工廠轉型中,與GE這樣的全球領先的公司合作,一定會“高度互補”。不過,在工業互聯網、先進制造等領域,海爾似乎更需要借GE之勢。
GE打開了Predix的中國市場
對于這次GE家電的交易,GE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表示:“我們很高興向海爾出售我們的家電業務,并推出這一新的合作伙伴關系。美國是海爾擴大制造規模和進一步投資的重點。創新、新產品開發和品牌管理是其整體戰略的基礎。通用電氣家電為海爾提供好的產品,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有才華的團隊。此外,我們看到在中國共同努力建立通用電氣品牌的機會。” 可見,對于GE而言,與海爾合作,他們更看中“在中國共同努力建立通用電氣品牌的機會。”
為了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此前GE曾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例如,早在2012年,GE就入股了中國西電。再如,為了搭上“一帶一路”的順風車,2015年,GE與國機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聯手推動非洲地區的清潔能源項目,旨在幫助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實現用電人口翻一番的目標。
2014年,GE收購法國阿爾斯通,對于擴大中國市場也有重大意義。阿爾斯通在全球發電領域,裝機容量約占25%。阿爾斯通的在中國的蒸汽輪機合資工廠,雖然現在比較蕭條,但是,無疑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本地化最為成功的工廠之一,目前已經具有了很強大的機組服務改造團隊,以及成熟的電站脫硫脫硝團隊。現在新機市場雖沒此前好,但改造市場巨大,利潤頗豐。GE擁有這個工廠和團隊,很多產品就可以落地中國,包括蒸汽輪機、壓縮機、燃氣輪機的一部分,等等。
GE在中國本土化方面一直比較薄弱,其團隊大部分與銷售市場相關,這不適合新的競爭形勢,收購可以彌補這個缺陷。GE對阿爾斯通的收購,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打擊了西門子等競爭對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