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加強電網經濟調度,降低系統功率損耗
摘要:加強電網經濟調度,合理安排電網運行方式,完善無功電壓管理,可有效降低已建成電網的功率損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198.htm調度部門應加強電網運行歷史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做到每月對電網運行中設備檢修情況、設備運行情況、供電電量、電容器投退、網損等進行綜合分析、統計,找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制定改進措施,加強電網經濟運行研究工作。使電網長期處于最經濟方式下運行。實踐證明,加強對電網的經濟調度是管理好電網經濟運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合理安排電網運行方式降低電網損耗
運行方式的編制一是要在確保安全、可靠、滿足電能質量的前提下,優先考慮電網運行的經濟性;二是要準確掌握網內各“元件”的經濟運行特性,確保網內各“元件”在最佳經濟狀態下運行;三是要及時了解電網運行工況。對不利于電網經濟運行的方式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變更。實踐證明 ,運行方式安排合理與否,對電網經濟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使網內損耗成倍地增加或降低,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
1、合理確定環網的運行方式
(1)在同一電壓等級的均一網絡宜采用合環運行以降低網損。
在同一電壓等級的均一網絡中,各段線路的r/x值相同,環網中功率分布與各段電阻呈反比,這時采用合環運行可取得很好的降損效果。
(2)在同一電壓等級的非均一程度較大的網絡宜采用開環運行以降低網損。
非均一程度較大的網絡中,包括電纜和架空線構成的環網、截面相差太大的線路或通過變壓器構成的環網等,其功率按阻抗成反比分布(功率自然分布),這時選擇最優解列點采取開環運行,負荷調整適當對降損是至關重要的。
2、合理安排主變運行方式
減少變壓器損耗的經濟運行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理安排主變臺數,二是合理調節變壓器分接頭位置。當變電站下帶負荷較小時將主變并列運行將使系統損耗增大,而當變電站下帶負荷較大時主變的并列運行卻能夠降低損耗。因此要求 當值調度員根據負荷情況實行主變的并列或單臺運行 ,以達到減少變壓器空載損耗的目的。另外合理調整變壓器分頭位置 ,有利于無功分層 、分區就地平衡 ,從而有利于降損。
3、合理選擇供電半徑,避免負荷近點遠送或迂回供電
隨著區域電網的規劃與發展,已有許多負荷點供電模式已不能滿足供電經濟性的要求,應嚴格合理的劃分供電區域,盡可能以最近的電氣距離供電,避免交叉供電、跨供電區域供電,力求杜絕近電遠送或迂回供電。合理確定電網運行方式,選擇最優供電模式。
二、完善無功電壓管理降低電網損耗
優化網絡結構電網輸送無功過多、電壓過高或過低,都會增加電網的損耗,影響電網運行的經濟性。因此,加強無功電壓管理,優化網絡結構,對提高電網經濟性運行至關重要。
1、要求運行人員在值班時注意監視設備的運行狀態,充分利用電網中無功電源 、無功補償及電壓調節設備,保證無功電力的就地平衡。另外,提高用戶功率因數,減少線路輸送的無功功率。
2、充分利用網內無功補償裝置 ,避免大容量無功在電網間傳輸 ,使無功功率達到就地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 ,無功補償的最佳效果是“就地平衡”,具體操作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發生“過補償 ”和 “欠補償”現象,因為“過補償 ”和“欠補償”運行都是不經濟的。
3、全面掌握網內各電壓監測點運行電壓及時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予以調整,避免部分設備長期“欠壓”或“過壓”運行。
4、根據網內無功電壓情況 .適時提出改善無功電壓的計劃和措施,不斷優化網絡結構,避免無功容量過大傳輸和“遠距離 、超半徑”供電現象發生 。
(1)需要在無功補償度不足的地區加裝無功補償裝置。(包括變電站、用戶)。加強無功電壓管理,使無功分壓分層就地平衡,特別是現在有些用戶無功消耗越來越大,要求這些用戶要足額加裝電容器并能及時投入,避免高電壓等級向下一電壓等級輸送大量無功功率。
(2)無功補償的原則是分層基本平衡和分區基本就地平衡。分層平衡的重點是220 kv及以上電力網絡。分區平衡重點是110 kv及以下的各級供電電壓網絡。目的是為了不經過輸電線路或者變壓器的感抗傳輸無功功率,以降低無功和有功損耗,同時提高樞紐點和用戶電壓質量。
(3)加大現有變電站電容器設備管理,做到需要投入時能夠及時投入,特別是無功負荷集中的變電站,一旦負荷大幅增長,電壓會下降很快。
(4)做好負荷高峰與低谷期間的電壓調整工作。防止負荷低谷時電容器無法投入或強行投入時向系統反送無功。
參考文獻:
〔1〕張利生.電力網電能損耗管理及降損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2〕陳 珩.電力系統穩態分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更多好文:21ic智能電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