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長三角”IC產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

        “長三角”IC產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

        作者: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趙建忠 時間:2004-07-21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3月上月 收藏

        基本情況
        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包括上海、江蘇與浙江兩省,其區域界定通常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泰州、揚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共計15個城市,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
        “長三角”歷史上一直是物產豐饒、人杰地靈、消費旺盛之地。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在1987年率先試行經濟特區模式,“長三角”相對較為落后。而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特別隨著“長三角”產業環境的改觀,IT產業包括IC的蓬勃發展世界矚目。今天,這一區域以全國1%的土地,6%的人口,創造出18%的全國GDP,被列入世界六大城市圈之列。
        21世紀初,在世界新一輪電子信息產業(以下簡稱IT)的結構調整和分工轉移中,“長三角”更成為全球IT產業分工轉移的注目亮點和投資焦點。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加速吸引跨國IT廠商的直接投資。它的影響力已波及全球,且勢頭不減。2002年“長三角”實際利用外資123.7億美元,占全國的40.8%,比上年度提升了7個百分點。
        面對21世紀的世界信息科技及其產品日新月異的發展,隨著我國現代工業包括信息電子、汽車電子、智能識別等新興產業的興起,IC市場已不可避免地將成為世界IC業的激烈競爭地。為此,加快建立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能自我發展、自我掌控的中國IC產業,是“長三角”IC產業的必然選擇,也是“長三角”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htm

        圖1  我國IC設計業的區域分布(2003年10月)




        圖2  世界主要IC地區的創新能力比較center>
        IC產業現狀
        20世紀中后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的世界級企業為降低成本、對接和搶先市場,紛紛將6至8英寸IC生產線和封裝、測試線除核心技術外的相應研發中心紛紛轉移到“長三角”地區,這種轉移對“長三角”IC產業格局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目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布局基本已形成了“長三角”、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灣地區三個重要發展區域。表1是筆者根據CCID和國內上述地區的相關資料整理而成。
        從表1看出,2002年中國大陸IC產業總銷售額約209.3億元左右,比2001年增長45.4%,占全球的份額,由2001年的1.3%上升到1.8%。其中,“長三角”為114.5億元,占全國54.7%;珠江三角洲為8.8億元,占4.2%;環渤海灣地區為78億元,占37.3%。這說明“長三角”在我國IC產業中的主角地位已確立,為今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截至2003年10月,全國IC企業總數達700家左右,設計業450家,芯片制造業49家,封裝測試業108家,半導體分立器件129家。其中“長三角”IC企業占全國總數的70%左右,設計業占50%左右,圖1顯示了我國IC設計業的區域分布狀況。芯片制造業國內10個骨干企業“長三角”占8個,封裝測試業國內20個骨干企業占17個。
        “長三角”在全國7個國家IC設計業產業化基地中占3個,即上海、無錫、杭州;在全國9個國家級IC設計人才培訓基地中,區內也占4個,即上海交大、復旦、東南、浙大;全國設計業超億元的7個企業中,“長三角”占5個,即上海華虹IC、江蘇意源、無錫矽科、杭州士蘭和友旺。

        發展中的存在問題
        當前“長三角”芯片制造業及其封裝測試業的市場都嚴重依賴國外,面臨著世界同行的激烈競爭。為推動“長三角” IC產業健康發展,“長三角”的IC產業必須進入以高技術化、高市場化、高服務化、高附加值為特征的新階段;必須增強相關產業互動性,帶動整個“長三角”IC產業乃至IT產業的自主發展,從而逐步使“長三角”的IC產業從數量擴張為主轉入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標志、綜合素質提高為主的軌道上來。
        應該看到,科技創新是“長三角”IC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只有增強IC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和產業科技的關聯度,才能建立既有別于珠江三角洲偏重生產制造功能,又別于以北京為主的環渤海灣地區著重前沿科技研發機能的特色;同時,也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建立共同規劃、共同投資、聯合研發、共享成果的協調合作機制,形成區域內IC產業鏈聯動發展的服務配套整合體系。
        綜合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差
        與世界發達地區相比,“長三角”在人員的結構上嚴重失衡,既缺乏高級人才,更缺乏技能型、應用型的技術人才,缺乏一大批能從事基礎性工作的科技人員。
        同時,在IC產品定位及其開發上,“長三角”企業與世界頂尖Fabless公司來比,非常明顯的不足包括:一是許多公司一窩風地開發和銷售類同的門檻不高的產品,市場競爭力弱;二是產品定位不能鎖定一個方面,精于一項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專利技術(見圖2)。
        產業自主底子薄
        作為中國迅速崛起的“長三角”IC產業,最具代表性的是幾條Foundry線,主要集中在上海和蘇州,產業鏈其它環節的投資鈞顯得相對不足,在“長三角”的臺商和歐美日跨國公司的投資則是以自我形成配套圈為著眼點的。即使像上海中芯(國際)這樣以自由資金組建的公司也是外向程度很高,說明“長三角”IC產業持續發展的自主根底還太簿。
        就國內而言,“長三角”不象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有比較強的IT產業,珠江三角洲有國內著名的華為、中興通訊、TCL、康佳等IT集團及其直接投資的IC設計公司;環渤海灣地區有聯想集團、北大方正集團、清華紫光集團和同方集團、大唐股份、普天等企業集團,在設計方面力量更顯雄厚,如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北京大學微電子所、中科院微電子中心等都是國內為數不多、具有從芯片設計到工藝制造的科研機構。它們的實驗室研究成果已實現0.18-0.25微米工藝水平,并正在對0.1微米的工藝技術進行跟蹤研究。
        產業差距
        “長三角”的IC芯片制造業及其封裝測試業在生產能力和加工水平方面與世界的差距雖已大為縮短,但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在生產技術水平及其服務體系、業務收入、勞動生產率、利潤指標等方面差距依然非常突出,特別是關鍵技術尚未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
        2002年“長三角”IC產業總銷售額約114.5億元左右,不到全球份額的1%,其中IC設計業的總銷售額僅為20.5億元,與中國臺灣和世界Fabless前十名總銷售額相比,僅為1:12:41。
        政策差距
        發達國家的政府作用之一就是制定重要先進科技的指導性計劃和政策,如美國政府1993年9月提出的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計劃(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就是一種宏觀的指導計劃,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并且提出了“知識經濟”、“數字地球”等概念,制定了稅收政策、知識產權的保護法規、對政府專項撥款、政府采購政策等也作了規定,大大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而我國的政策制定往往是單個產業層面考慮的多,整個產業相關環境同步兼顧的少。在各地引進項目中,互相攀比“優惠”條件的多,深層次包括投資外商信譽這樣的基本條件考慮少。結果不僅加大了各地政府財政的負擔,造成國家有限資源如土地等的浪費,而且不利于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損害各地經濟的健康發展。

        戰略展望及相應措施
        黨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縱觀全局,21世紀頭10-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所謂戰略機遇期,是指本世紀最初20年,我國可能處于國際較好的發展環境,占據著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可以利用這些不可多得的條件來持續發展經濟。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必須以自主的IT產業來帶動國家現代工業、農業、服務業及其信息化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IT產業的核心高附價值的IC產品本地化和自主性。
        中長期產業目標
        5年左右(到2010年前后)“長三角”產業發展的首要戰略目標,就是形成IT產業及其IC的開發、制造直至應用的大產業鏈環境。IC產業結構將由目前的以封裝業為主,向芯片制造業為中心發展。“長三角”IC產業在產業化、品牌化,經濟規模化方面,要誕生年銷售額超過1-10億美元及以上的若干家世界級芯片制造企業和設計企業,培育出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知名IC產品品牌。
        用10年左右(2015年前后)“長三角”在IC產業結構上,設計業比重要超過封裝業,并且在IC設計、芯片制造能力和水平及經濟規模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IC產業營收及其IC產品檔次與中國臺灣地區并駕齊驅,產品能占有國內IC市場的50%,在國際市場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在芯片制造業方面,有1家IDM公司的年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以上,4-5家芯片代工企業年銷售額達到5-10億美元;IC設計業有1-2家企業年銷售額5億美元以上,10家左右達到年銷售額1-5億美元。
        15年之后(2020年左右)“長三角”IC產業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芯片制造和IC產品研發的中心之一。IC產業營收及其IC產品將在世界上能與美國硅谷相媲美,產品占有國內IC市場的80%,在國際市場上成為世界第三大芯片供應區域。其中,芯片制造業包括IDM公司,有2-3家達到年銷售額20-40億美元;IC設計業有1-2個年銷售額5-15億美元,20家左右達到年均銷售額1-5億美元。
        優先發展科技領域

        建立多層次的協調機構
        “長三角”省市政府的作用就是以市場手段為主,以各自利益最大化和區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推進區域協調與合作,積極充當區域矛盾最終仲裁人的角色,建立多層次的協調機構,如省市政府間、政府的部門間、行業間、企業間的協調機構。
        構建IC產業發展政策

        建立相應組織和聯盟
        在“長三角”省市政府領導下,組建優先發展領域和關鍵技術相對應的項目領導小組、項目專家組和項目承擔聯盟單位。“項目領導小組”由省市政府有關領導組成,提出項目的總體要求和技術路線;“項目專家組”由區域行業協會和產業化基地及代表性企業等有關專家和領導組成,負責項目的規劃和立項及其管理,指導項目“承擔單位”按規定的項目要求和指標實施進行;“項目聯盟承擔單位”由區域產學研等單位組成,負責項目的具體工作。■


        關鍵詞: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镇远县| 遂宁市| 晋中市| 潜江市| 临洮县| 永州市| 丰原市| 犍为县| 大方县| 沙田区| 乐东| 连江县| 清涧县| 五台县| 汉沽区| 山西省| 翼城县| 彩票| 独山县| 平南县| 清新县| 建昌县| 同德县| 柞水县| 修武县| 本溪市| 科技| 临沭县| 买车| 普宁市| 河东区| 永兴县| 吕梁市| 滨海县| 汝城县| 安西县| 和政县| 丰原市| 木里|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