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能否助光伏產業持續“回暖”?
經歷了多年虧損后,部分國內光伏企業開始扭虧為盈。對此,有專家表示,國內光伏企業還應通過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的方式擴大內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98382.htm無需燃油、每天曬曬太陽就能奔跑的太陽能汽車;在陽光下可以充當手機充電器的太陽能眼鏡;利用太陽能光伏組件,居民可以在自家樓頂建設家庭光伏電站……伴隨著光伏技術的發展,太陽能的應用范圍已經遍及各行各業,并不斷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光伏產能占據了全球60%的市場。自2008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的產量連續5年位居世界首位。在這看似“繁榮”的表象背后,是我國光伏產品產能過剩、產品銷售主要依靠出口卻缺乏內需市場、光伏產業的技術應用能力相對較弱的發展現狀。尤其是在美國和歐盟相繼對中國的光伏企業展開“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后,風光一時的光伏產業立即進入“寒冬”。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光伏組件價格的回升,國內部分光伏企業正逐漸恢復盈利,光伏產業再次見到“曙光”。
有業內專家表示,國內光伏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光伏產品成本的不斷降低是此次光伏產業“回暖”的原因之一,國內光伏企業應該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通過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提高國內市場需求,以解決光伏產能過剩的問題。與此同時,國內光伏企業還應該增強光伏產品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光伏產品的性價比。也有專家提醒在國內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也有可能造成新的“過剩”。
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光伏產業開始“回暖”
我國光伏產業曾經歷了一個輝煌的發展階段。但從2010年起,光伏產業出現全行業虧損。經過幾年的調整,特別是相關部門在2012年和2013年連續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光伏產業的發展,因此,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光伏產業開始有所轉機。
在今年11月舉行的“2013光伏領袖峰會”上,天合光能集團董事長高紀凡介紹,中國四大光伏企業已經扭虧為盈,天合光能集團也將在今年下半年實現盈利。有業內人士認為,光伏產業的復蘇得益于全球光伏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2013年是國內光伏產業的“恢復之年”,預計全球需求總量會達到35吉瓦,比2012年的30吉瓦增長約15%,2014年,全球光伏市場的需求量將繼續增長。
“今年,國內多個大型光伏基地和分散式光伏電站實現并網發電,中國光伏裝機量將達到16吉瓦,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預計到2015年,中國的光伏裝機量將達到35吉瓦。”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市場需求量的快速增長是我國光伏產業逐漸復蘇的重要保證。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非常認同上述觀點,他表示,部分光伏企業開始著手建設光伏電站,這也是國內市場需求不斷增長的原因之一。通過建設光伏電站,國內光伏企業的產品可以在國內市場銷售,不必過度依賴國外市場。
在宋登元看來,我國光伏企業“回暖”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經過了“寒冬期”的洗禮,國內光伏企業不斷增強光伏領域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光伏產品。同時,光伏企業還不斷完善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積極開展專利檢索和專利預警分析等工作,并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專利數量不斷增長關鍵技術有待突破
相對于美國、日本、歐盟等光伏產業發展較早的國家和地區,我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為扶持光伏產業發展,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扶持政策,我國光伏企業得以快速發展。2012年,全國新增光伏裝機量約為4.5吉瓦,同比增長66%,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4%。光伏行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
“國內光伏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和全球市場占有率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并形成了硅材料及硅片、光伏電池及組件、逆變器、控制設備系統集成及電站建設的完整的產業體系。”宋登元表示,中國的光伏企業通過規模化生產、不斷研發,已經掌握了光伏產業各個環節的核心技術,與歐盟、美國相比,關鍵技術不僅不存在差距,反而保持領先水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內企業和研發機構在光伏領域的研發熱情不斷高漲,比如在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專利申請數量上,中國已超越美國和歐盟,專利申請數量占中國、美國和歐盟專利申請總量的45%。
英利集團在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在光伏領域提交了大量專利申請。據宋登元介紹,截至今年11月,英利集團共提交了1418件專利申請,845件專利申請已經獲得授權,其中,發明專利占30%。提交專利申請的領域覆蓋了硅材料、高效電池和組件、光伏系統及儲能技術的光伏領域全產業鏈。這些專利技術為英利集團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英利集團研發的“熊貓”電池及組件技術,使其生產的光伏產品具有轉換效率高、成本低等優勢,并具備技術輸出能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國內光伏產業發展迅速,若想盡快走出發展困境,還需在一些關鍵技術上繼續加大研發力度,比如在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制作方面,雖然國內企業也可以制作該款產品,但水平和歐美企業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光伏系統組裝方面,國內企業在標準檢測、防漏電等方面還需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歐美設置貿易壁壘國內企業另尋出路
由于國內市場對光伏產品的需求較小,我國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開始,歐美光伏市場的需求急劇下降,產品價格暴跌,因此,產品主要依靠出口的光伏企業陷入發展困境。自2011年開始,美國、歐盟又相繼對我國光伏企業提出“雙反”調查,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一度陷入困境。
“光伏產業一直是中國新能源的優勢產業,中國的光伏產品憑借高性價比,在歐盟、美國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這也直接導致歐盟、美國光伏企業的市場份額銳減。”宋登元介紹,隨著全球金融危機與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部分光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當地政府則將光伏企業的發展困境歸咎于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量過大。
為應對國外的貿易壁壘,宋登元建議,國內光伏企業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還應該增強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后的再創新能力,特別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保持光伏產品的高性價比優勢,以自主知識產權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而任浩寧則建議,國內光伏企業應該擴大內需以應對貿易壁壘。“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嚴重過剩,在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率在40%至45%之間。”任浩寧表示,中國的光伏產品還未走進人們的實際生活,光伏企業應該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通過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不斷擴大內需,以此解決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由于受并網效率低下,光伏電站發電不穩定性等多重因素影響,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也可能造成新的‘過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