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求職各有各的奇招
——
在經過反復的猶豫之后,某高校中文系的應屆畢業生李莉還是走進了位于北京西山的這家整形外科門診。對于她的到來,醫生頗感意外,盡管在兩天前預約時她已經說明了她的要求———只是想除去臉上的幾個雀斑而已,但是醫生還是驚異于她的年輕和漂亮。她認真地告訴醫生:就業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尤其是對于女生;她的同學很多早就行動起來了,像雀斑、黑痣、青春痘,甚至是眼袋,都在“整”下去的范圍內。
因為一直猶豫不決,她才拖到了今天。“本來我也不覺得自己需要這么做,但是如果別人都做了,就會顯得你的條件差一些。況且你知道,應聘時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其實,除去了雀斑的李莉看起來并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但是,我現在又自信了很多。”李莉強調說。
盡管距離大學畢業還有半年多的時間,目前卻是學生們“公認”的廣泛“撒網”的最佳時機。為了在競爭中盡快脫穎而出,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下血本“包裝”自己便成了現階段畢業生們的首要任務。
■包裝投資“軟硬兼施”
“在幾千人里應聘成功,很有一種明星的感覺。”中國人民大學四年級的學生章小麗說,“在學業幾乎無法包裝的情況下,或者有時候學業也無法成為衡量的唯一標準時,外表的包裝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宿舍里,她們目前的主要話題就是交流“應聘時的發型和服飾”。“經過互相參考和設計,我們會選擇一家比較知名的美容美發院去做頭發;剛剛剪過的頭發通常不太自然,因此要等待一星期左右,此時的頭發才是最佳狀態。”
除了為頭發煞費苦心,買應聘時的服裝、皮鞋、書包都要特別講究。“往往是在一個商場選中了包,而衣服和鞋又不滿意,等到最后全部相中了,王府井、西單、百盛、賽特也幾乎跑遍了。”章小麗說,“算起來,一個人怎么也得買3套衣服吧,到不同的單位應聘,要求的風格也是不一樣的。質地當然要好的,怎么也得是千元一套的吧。這不算過分了,我們班還有人花幾千元錢專門訂做呢。”
國際關系學院98級研究生宋聚君雖然還沒來得及買服裝,但已經列到畢業的議事日程中。“一套西裝怎么也在1000塊錢以上,當然還要配一條相應的領帶。”雖然他應聘的部門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和研究機構,他還是約好了同學下星期去美發,然后去商店買鞋和手提包。“良好的形象對別人來說也是一種尊重。”
在校園里,軟硬包裝已經成為每個畢業生公開的秘密。“硬包裝”包括呼機、手機、服裝、鞋、包、藝術型的報名照,女生還要額外加上美容和化妝品,呼機對于每個學生已經是人手一機,手機如果急需,買是“隨時”的;據統計,“硬包裝”的費用通常在4000元左右。“軟包裝”的費用因人而異,主要是為了在應聘時盡快引起企業興趣。給頭腦進行“快速充電”的費用,比如參加各種求職技巧講座、參加各種證書培訓、從各種渠道查詢招聘信息等。
對于如此大宗的“畢業消費”,家長和學生一致認為“非常必要”。“畢竟是一輩子的大事”,已經為孩子花去了近萬元“包裝費”的王林名說,“我們家是普通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但是如果孩子需要,我會想辦法支持他。”
■自薦書別出心裁
不久前,成都某大學外語系的研究生劉燦以其“驚人之舉”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在她送給一家涉外公司的求職應聘材料中,有一本20頁厚50張照片的寫真集,里面有她身著泳裝、短裙、長裙、高領衫、低胸外衣等各款服飾的照片。
對于外界的議論紛紛,劉燦很坦然:“我學的是翻譯專業,但是對公關工作很有興趣。我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出格。寫真集能夠從全新的角度推薦我自己,用人單位完全可以從中體會出我的素質和品位,以寫真集代替文字游戲式的自薦內容不是更輕松、更客觀嗎?何況我只是想把寫真集作為我聯系工作的第一批自薦材料,如果單位有興趣,我會進一步提供更多、更詳細的個人資料。” 在北京大學,學生們的畢業自薦書擺放到一起更像是廣告設計大賽的場面:銅板紙、壓膜紙、暗紋紙,生活照片、實習照片、校園風光照片,成績表、推薦信、個人簡歷、實習日記……設計形式應有盡有。而封面的標題則更是學生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相信我,沒錯的”、“給我一個機會,還你一個奇跡”、“選擇我,你最明智”。
有些特長的則更是拿出了“絕活”:電子簡歷。他們在刻錄機上把自己的簡歷制作成光盤,背景音樂、聲音、畫面一應俱全。“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一招鮮吃遍天’的時候了,但是總能多吸引一些注意力吧。”深諳此道的楊洋說。
■學生包裝學校幫忙
“北大才子明日空降羊城”、“人大才子明日挺進羊城”,11月中旬,《羊城晚報》的“求職天地”連續整版刊出了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內的應屆畢業生的個人簡歷。據悉,這是到目前為止全國最大的大學生求職廣告。
人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的老師表示“效果好極了”,“廣告見報的第二天,我們就接到了30多個用人單位的聯系電話。”
在中國人民大學,到處都可以看到有關就業指導講座的海報。類似“星途求職講座”和“有效信息查詢渠道”這樣的培訓不僅本校的學生趨之若鶩,外校的學生們也都匆匆趕來,就連大三的學生也都旁聽“預熱”,4個小時的講座無人中途退場。
北京師范大學就業指導中心除了召開座談會給學生發放就業手冊外,還聘請專家專門對學生就業進行全方位指導,其中包括應聘策略、交談技巧、服飾搭配、心理調整等。
■各方質疑“包裝”之風
北京慧源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老師說:大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對自己進行外表包裝是比較急功近利心態的顯示。因為一個人充實內涵的時間比較長,也需要很大的努力,大學生只有從外在形象上進行包裝,這樣簡單易操作,其實是浮躁心態的表現。另外這與受社會包括大學生本身對人的認識和評價偏差有很大關系。
看人容易注重外在東西,比如外貌、服飾、學歷、身高,而忽視了責任感、樂觀、認真、自信、持之以恒等內在的東西。
北京師范大學的王老師認為:多方位形象化展示自己的個性,有助于用人單位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如果從此形成攀比之風,費力費財就實在不可取。
若是因此而耽誤了正常的畢業論文和實習,就更是得不償失了。
飄柔公司人力資源部資深培訓師李朝江說:對于任何一個跨國公司,自信都是挑選經理的先決條件,因為內在的自信其實是知識的積淀,只有知識積淀起來,對職業對同事的自信才是長久的。包裝固然重要,但是作為一個企業,更看重的是人的內在潛質、驅動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22歲的許智剛更是“現身說法”。只有大專學歷、工作經歷也只有半年網管,但是幾天前剛通過面試被一家知名IT公司錄用為銷售人員。主考官表示,雖然他的應聘資料和工作經歷都比較簡單,但我們對于他臨場發揮出來的自信能力非常有興趣。而作為一名銷售人員,最需要具備的素質就是自信,這也是跨國公司挑選經理的先決條件。
與眾人意見相反,“當事人”的家長們卻表示“基本贊成孩子們的做法”。
“就業是他們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雖然現在已經不像我們那個時代了,不會對一份工作從一而終,但是這第一步還是很關鍵的。”家長王林名說,“雖然家境一般,但是我會盡我所能的。”
其實,對于即將臨近的就業分配大戰來說,“包裝”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場演習而已。而如果只是在“演習”階段就已經搞得自己筋疲力盡,后面的競爭只能不戰而退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