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內逆變器行業恐陷低價競爭尷尬
“歐美的‘雙反’,主要是針對光伏電池和組件的,而對光伏逆變器來說,‘雙反’的影響不大。由于國家一系列針對于光伏行業的扶持政策,逆變器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大規模光伏電站‘搶裝潮’的出現,國內光伏逆變器的價格一降再降,而同時,對于逆變器的轉換效率與可靠性方面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東方日立(成都)電控設備有限公司光伏產品經理曾捷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82265.htm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逆變器供應商正面臨著巨大的價格壓力。在中國,逆變器平均價格已經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而2013年中國將成為逆變器出貨量最大的市常隨著市場被低價中央型逆變器占據主導地位,預計價格將進一步下降。
逆變器市場規模繼續擴大
光伏產業在經歷行業寒冬后,國家相關部門鼓勵國內光伏市場快速發展,出臺了分布式補貼政策、可再生能源配額制、電網強制收購等政策,在一連串利好政策的驅動下,我國大規模的光伏市場開啟在即。
國內的光伏設備制造企業似乎因歐美的“雙反”而“因禍得福”。處于下游的光伏逆變器企業,同樣受到國家政策的惠及,市場需求不斷擴大。
繼前期光伏“國八條”,以及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六項新政劍指光伏行業后,9月29日,財政部網站再次發出通知,為光伏自營發電減稅50%。幾個月時間內,光伏行業政策接踵而至,無論是政策力度還是扶持頻率均大幅超出預期。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政府扶持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決心大,預計四季度分布式光伏電網接入流程和發電資質豁免等細則政策將陸續落實,未來兩年中國光伏應用的高需求將延續,其中分布式光伏有望實現爆發式增長。
事實上,2013年四季度光伏電站將迎來“搶裝潮”,而“十二五”相關規劃提出的35吉瓦光伏裝機目標,依舊會對未來兩年國內逆變器市場帶來積極的信號。
“由于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政策,9月1日前拿到核準年底前建成的光伏電站,仍可以享受1元/千瓦時的標桿電價,預計目前拿到核準的裝機規模在4吉瓦~5吉瓦,四季度預計最終裝機或在3吉瓦~4吉瓦,目前國內一線廠商已經滿產,對于全年出貨量在15吉瓦~18吉瓦組件廠商而言,3吉瓦~4吉瓦需求拉動有限,國內市場搶裝對逆變器環節拉動最大。”曾捷告訴筆者。
價格壓力倒逼企業創新商業模式
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逆變器的市場價格出現了一波快速的補降,大功率產品由每瓦約0.8元左右腰斬至目前的0.4元左右。對于單瓦價格本來就不高的逆變器而言,如此快速且高達50%的降價幅度,無疑對其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逆變器生產企業在2011年便已突破150家,且不論2012年有多少新進入者,單是2011年的數據已經讓行業顯得臃腫異常,這些企業爭食市場蛋糕的同時,往往忽略了產品質量和穩定性,低價競爭態勢進一步惡化。
由于逆變器價格在2013年繼續承壓,供應商們在如何節省成本及為客戶創造價值方面變得更具創新力。眾多供應商發布了擁有高級功能或全新設計的逆變器新品。對他們而言,逆變器制造商發布了最新的戶外及成套產品,可幫助客戶削減勞工、安裝成本以及運營和維護的相應成本。“目前西門子在中國國內采取與系統集成商合作的方式,由西門子提供光伏逆變器的核心部件,集成商提供整體逆變器的模式推動中國市場的銷售。這種商業模式可以大大降低產品價格,因其性價比很高所以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工業業務領域驅動技術集團大型傳動部產品經理齊紅飚接受采訪時表示。
而在曾捷看來,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光伏逆變器在對成本控制日益嚴格的市場上更具優勢,隨著中國所采用的逆變器核心元器件逐步擺脫進口依賴,一大批國內優秀的光伏逆變器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光伏逆變器行業中的翹楚。
同時,度電補貼的方式讓用戶更加關注發電量,從而對逆變器的質量與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很顯然,2013年的中國制造業熱詞應該包括調整結構和產能過剩。因為從很多數據和經濟形勢的走勢來看,中國制造業面臨多重不利因素,其中最為人們所熱議的當屬結構性失衡造成的運行不良和業績下滑。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恰好在這樣一個經濟漩渦之中心,也就是說,工程機械是人們公認的一個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之一。這一點從近幾年來裝載機、挖掘機、旋挖鉆、起重機等等一系列產品產量的生產與銷售中可以看到,似乎在2010年前后的峰值,已然成為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度。對于很多市場人士而言,這就好比一個正在狂奔中的人,被外力突然打斷,硬生生地讓奔弛的腳步戛然停滯,其痛苦和不甘可以想像。
然而這種現象的發生卻并非偶然。有研究者告訴我們,工程機械行業包括了十八大類近萬種產品,涵蓋了生產、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同時也是重要的工業品。它的產品之豐富、涉及產業之廣泛,超乎了大多數人的想像。簡而言之,很多生活中的工具品,比如水泥抹平、庭院除雪等等,說起來都是工程機械。但是在中國,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裝載機、挖掘機、起重機等大型、超大型產品制造,因此而形成了工程機械產品種類不多并不斷向大型化發展的印象和趨勢,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工程機械產品的“一窩蜂”制造,因此而形成產能過剩也就不足為奇了。
產能過剩和結構失衡其實是一回事。分析以上原因,在觀察者來看,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在越來越多的高端、大型化趨勢背景下,同時隱現了小型及實用型產品的市場需求。目前這一類產品的市場應用與推廣還十分貧乏。有事實為例,曾經被外資品牌占據絕對市場份額的挖掘機,在歷經十余年的艱苦奮斗后,終于在2010年前后扳回了半壁江山。改變這一局面的數量突破口,正是小型挖掘機以及中端主流挖掘機產品。
通常人們的心目中,工程機械大概屬于比較粗放的產品。得益于中國的基本建設等投資拉動,以往時期,國內市場多來自于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家基本投資如水利工程、交通運輸等大型項目上,總之一個“大”字,基本注定了小型機械的發展尚無明顯機會或者與市場緣份尚淺。
然而風水總是輪流轉的,今天和未來的市場表明,小型工程機械的發展蘊藏了極大生機。從一些發達國家的歷史來看,中國市場仍然大有可為,小型工程機械市場機遇已經來臨。小型工程機械將會成為帶動行業發展的又一股新生力量。
產能過剩與結構調整,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個并存的形態。調整已經勢在必行,或者換一種方式和思路,將會贏得又一片新天地。
轉眼已是寒露,工程機械行業在2013年中跌跌撞撞也走過了2/3強的歷程。面對今年依舊低迷的市場行情,行業、企業及其從業者所應該關注的到底是什么,又該如何轉變?
前些年,在裝備制造領域大顯身手,壯懷激蕩的工程機械行業似乎很有成就感甚至是有些許的自負。然而時過境遷。在遭受到2012年市場低迷的“重創”后,今年工程機械市場仍然呈現持續調整的走勢。這從行業內主要上市公司半年報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證。仍在消化中的庫存、應收款的沉重壓力、市場需求的低迷,使上市公司股價跌入“地下室”。海外市場的拓展幾乎成為今年行業內惟一值得一書的亮點。所有這些,使得一度熱鬧嘈雜的行業在2013年顯得格外寂靜,企業似乎連吵架、斗嘴的勁頭都在消退。如果說,近期山推中止收購馬尼托瓦克一案還算值得一議的話,其他也就剩下感慨又有哪家企業退出之類的煩心事了。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兩年,相關工程機械展會也較前些年減色不少。談到士氣,更有企業人士表示,以當下的市場形勢而論,大多數企業能做的就是比誰具備更強的耐受力和抗擊打力而挺下去了。果真如此,似乎倒是很像馬塞馬拉大草原那些飽受饑餓之苦的獅子,在期盼著食草動物早些遷徙回歸一般。問題是,挺過了今年,2014年的日子又會怎么樣呢?如果相信“朱格拉曲線”的話,那么,2014年也許仍舊不會是樂觀的。
其實,眼下工程機械行業所經歷的,在裝備制造領域各分行業中具有普遍性,中國產業似乎總是在習慣性復制“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而無論經歷過多少次有如關公“刮骨療毒”般的痛楚也在所不惜。從紡織、白色家電,到汽車,再到眼下的工程機械、風電、光伏產業,大多如此。
盡管,知識界包括政府智庫直到現在仍然在不懈地研究著中國制造產業更合理的帶狀布局與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結。然而現實很殘酷。那么,到底是不能為,還是不可為呢?
眼下,更多的觀點都聚焦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上。但內容上多顯得空泛和概念化。事實上,調結構,轉方式的要求早在“十五”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而十多年過去,為什么仍然是調而無果呢?這是不是就像中國盡管擁有在全球范圍內處罰最為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法,但山寨、仿冒現象仍然大行其道一樣呢?
一位原國資委官員在其國企改革專著中指出:國有資本應退出競爭性產業領域,而側重于公共及公益領域。這看上去更像烏托邦式設計的構思或許是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
中國制造業過剩產能的形成與投資資本性質的構成的確有必要做個理清。到底是什么性質的資本更為熱衷于“大躍進”式的產業構建模式?解釋這一問題應該并不困難。比如,將國企中凡涉及挖掘機項目包括已投產和立項至今并未達產的在內,做個全面統計就是。如果再將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投資于此的資金一并統計在內的話,相信事情一定會很清楚。
重要的是,轉變不應只停留在概念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絕不應僅是針對產業和企業而言。否則,壓縮產能仍會像經濟周期一樣不時到來,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建立只能遙遙無期。
逆變器相關文章:逆變器原理
西門子plc相關文章:西門子plc視頻教程
逆變器相關文章:逆變器工作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