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服務業異軍突起 與人才共舞共贏(中)
——
改制造就一池活水
資料顯示,國內最早的獵頭公司是1992年成立的。到1995年北京審批了3家以獵頭為主的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內獵頭公司和兩家兼做獵頭業務的國家級人才機構。
在上海,1994年成立了中國上海人才市場,一些中介、獵頭機構也隨之出現。到2001年,上海的人才服務機構已經達到114家,但大都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真正市場化運作的人才服務機構幾乎為零。2002年4月24日,上海人才市場在全國率先進行改制,鼓勵各類人才服務機構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給滬上人才市場的發展注入了一支強勁的“催化劑”,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時代端倪初現。
此后,上海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數量驟升。2001年上海人才中介機構是114家,2002年5月攀升到205家,到2003年12月,達到了416家。2004年,人才中介服務機構開始從數量的增長過渡到質量的提高,當年滬上人才中介機構新開了130家,同時因在競爭中落敗也關閉了100家。此后每年上海人才服務業都維持在新開100家、關閉100家機構左右的態勢。在優勝劣汰中,新興的業態遍地開花,海外巨頭紛紛涌入,先進的經營和服務理念出現,機構數量穩步增長,產業能級提升。
“上海已經成為國內人才服務行業中經濟總量最大、產品最多、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敝烀貢L表示。
“洋獵頭”的鯰魚效應
如果以改制為界,追溯上海人才服務業的前世今生,能清楚看到“洋獵頭”對該產業的影響。
早在1994年,一些國際知名的中介公司就以管理顧問、人力資源顧問等變通方式陸續進駐上海、北京、深圳等國內主要的人才集散地?!吧虾2畼贰笔窍愀鄄畼饭居?995年在國內設立的辦事處之一,現在已成為國內較大的獵頭公司。2002上海人才市場在全國率先改制,也是為了在洋獵頭大舉“入侵”之前培育出一批有競爭力的本土機構。2003年10月,人事部、商務部等部門聯合出臺《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規定》,中國人才中介市場正式向洋獵頭開放。在一片“狼來了”的呼聲中,外資人才服務機構開始大量以合資形式進入中國內地。
目前,絕大多數全球性的人力資源服務供應商都已經直接或間接地進入了中國人才招聘市場,在上海經過人事部門審批的就有26家。全球派遣服務知名品牌Manpower、瑞士專業機構Adecco、美國Monster、日本Recruit、荷蘭Randstad等均已悉數進入??鐕揞^的進入,帶來了本土與外資的角力,國內本土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已經感受到了正面交鋒的寒意。盡管這些跨國巨頭在中國的發展還處于“探路期”,能量并未真正釋放,但無疑已經給國內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安上了加速器。
新興業態走向主流
初步經歷了“入世”,接受了市場洗禮后的人才服務業逐步做大做強,引入了國外更多的先進理念和服務產品,新興的人才服務業態逐漸走向主流,并革新著人們的求職方式、工作方式和職業理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