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模擬電子線路》的初步認識
——
學習模擬電路的第一本教材我看的是黑龍江工業出版社的為電腦專業的學生所編著的一本教材,
內容比較淺顯易懂,雖然剛看是費了不少勁,但不久就不能滿足我對電路知識的需求。比較詳細的
學習模擬電路,看的是童詩白主編的《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最初是看的第二版,但后來在圖書館
發現第一版,雖然是81年編著,不過內容似乎感覺比現在的第三版更有深度,雖然第三版為適應一
些電子學新發展的需求,拓寬了內容,在最后也有一些電腦仿真的內容,但總體感覺在“深度”的
要求上有些減弱。第三版自己花了四十大洋買回來,不過現在感覺還是有點不值,除了內容比較全
面,有時可以當一本字典一樣翻翻,但在論述深度上似乎還不夠。圖書館里雜七雜八的電路書也借
過些,五花八門各有特色,有一本幾乎是用全部的SPSICE電路模擬去講授模擬電路,感覺有些本末
倒置。覺得特別有用的是一本小手冊《電路的頻響分析——零極點分析法》,80年代編著的一本30
來頁的小冊子,但感覺內容是非常實用的,解決了很多我當初一直沒有認識的問題。不過可惜因為
學業緊張,這本書還是沒有非常詳細的通讀,只讀了第一章對這個分析法的介紹,但還是獲益非淺。
其它讀的書,有很多都是外國人編著的,比如《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ic circle》,個
人感覺這是一本論述非常詳細并且邏輯性非常強的書,一千多頁,可惜是個英文書,看起來有些累
人,當初為了詳細了解反饋對電路性能影響,以及在中頻小信號等效電路中的計算方法,才去看這
本書。它把四種反饋組態逐一羅列并把沒一種組態都舉例詳盡論述分析,每一步分析都前有理后有
據,不像我們國內的教材隨便給兩個方塊代表放大器和反饋,給出幾個結論拉倒,讀到最后連怎么
從電路中辨別反饋都搞不清楚。要知道在電路中反饋無處不在,一些局部負反饋并不是像大環負反
饋一般一目了然。這真是一本難得的著作,可惜只看完了我想看的,也實在沒時間讀其它內容。
后來因為某些具體電路問題,我一直在用心學習和研究運放。作為音響迷當然對音頻電路特別
關注,在音頻中運放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從DAC的輸出 BUFFER和有源濾波器,到放大電路幾乎都用
到OP 。很可惜的是我們山東大學東區新校圖書館的運放教材,都是些舊到比我父母輩讀書還早的內
容,而且大部分都是翻譯美國人的著作,翻譯水平簡直和個業余導游似的,比看英文原版還累。搞
笑的只是每本書前面都會寫上幾句毛主席教導我們要“洋為中用”,我們的毛澤東思想學的不夠好,
所以書本不免有貽誤云云,能看到那個時代的印記,是我唯一從那些書里學到的東西(我該去補學
中國近代史)。后來在書店買了本小日本寫的《OP放大電路設計》,只可惜那個學日語的看來是個
電路外行,會把“開路”翻譯成“打開”,笑掉我一排大牙。其它部分的翻譯水平可想而知,總體
來說能讓人可以“讀”的部分已經被譯者的“高水平”減少了很多。讓我真正開始了解一些真懂運
放的教材,是 NEWENS(?怎么拼寫的記不得了,很有名的出版社)出版的《OP AMPLIFIER》。
2003年出的第五版,一本書能出上五版,書中的確很少有錯誤(除了幾處印刷錯誤),老外的書怎
么就是比中國人出的好(讓我崇洋媚外一次),個人感覺這方面的差距是導致我們和國外技術水平
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在運放上最全面最權威最有分量的著作是 WALTER G JUNG的
《OP AMP COOKBOOK 》。一本書七章,還有一個前言講述OP AMP HISTROY。第一章的OP AMP BASIC
的確寫得非常詳細,對各種運放類型比如RAIL-TO –RAIL(怎么翻譯?叫做軌對軌?反正就是輸入和
輸出范圍的運放),精密型,斬波型(到現在沒看懂怎么用)等都有詳細論述,后面每一章節都詳細
論述運放在傳感器,有源濾波器,音頻放大器, DATA CENVERTER(不知道怎么翻譯,數據轉換?就
是講DAC、ADC 輸出緩沖這些東西的)等等各種場合的實際應用。一本運放的書寫上了一千來頁,內
容的詳盡可想而知。不過這本書是我在英國的時候從網上下載的 PDF,然后打印裝訂成冊,很重的跨
越歐亞大陸背回來,感覺還是物有所值。因為原書在網上要賣四五十美圓,憑我們中國人的購買力實
在是有些讓人汗顏。
話說回來,書的確看了不少,但感覺我們國內教材的問題真的非常多。一是實用性,讀完一本模
擬電路教材,連一個射極跟隨器都設計不了。我經常在一些DIY網站上和一些同學科的大學生交流,有
個大學生發貼問,如何在 OP后面設計一個射級跟隨器,是先考慮直流通路還是先考慮交流通路等等,
他還順便提到了課后習題他都會做,模擬電路考得很不錯。問出這樣的問題的確有些丟當代電子學科
大學生的臉,但也很真實的放映了我們電路教學的嚴峻問題。不管是書本內容,還是課堂教學,幾乎
都是照本宣科,很機械化的灌輸一些電路的數學計算分析方法,碰到真正的實際問題,即使再簡單,
也束手無策。其實本人也實在覺得那些什么負載曲線法和小信號分析法在電路設計時候一點實用價值
也沒有,僅僅在做題目考試時候會有用。日本著名的 HIFI生產廠商金嗓子公司的技術部主任鈴木雅臣
出版過《晶體管電路設計(上,下)》(國內是由科學出版社引進的)兩本書,書中幾乎沒有任何數
學計算,沒有任何什么直流負載交流負載曲線,完全使用的是示波器的方式,教授在設計電路是如何
去考慮各種元件值的選取。其實是很淺顯的一本教材。當初我像看小說一樣通讀了一遍,但感覺似乎
學到的東西比以前看的所有教材都要多。實用性這一問題,似乎是國內教材和國內教學的通病了,很
可惜我們的教材在這方面實在是做的不盡如人意。二是邏輯性。國內大部分教材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的“ 結論性”教學。有很多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能也和教材的篇幅有限有關。因為模擬電
子學實在是一門過于龐大和深厚的課程。
因為一路都是自學,看的書也許比普通的大學生要多些,牢騷也多一些。當初看書的時候也在試
著學學什么小信號等效電路分析,但后來發覺這些東西真的用處不大。實際電路中,尤其是音頻放大
電路中,都有好幾級,前一級作為有一級的負載,如果要把真個電路畫出什么小信號等小電路,如果
是一個有數十個BJT或者 FET組成的電路簡直是不可能,即使用出了吃奶的勁,畫出來也一點價值沒有。
說了這么多,我真心希望學院或者老師可以盡量提供一個實驗環境,因為我非常希望在音頻電子
線路或者其它電子線路上略有所為。付出了很多讀各種各樣的教材,但如果沒有一個實驗環境,一切
都是紙上談兵。我也制作過并不少的電路,但由于知識的專業性更是實驗設備專業性的欠缺,一直未
能達到理想。做音頻電路,像晶體管性能圖示儀(配對是音頻電路非常重要的環節),示波器,信號
發生器,失真儀這些是必不可少的,離開了這些,怎么都是些業余的“手工勞動”(和焊接工差不多)。
一個粗學模擬電路的人,也許會看不起音頻放大電路,但一個真正精通模擬電路的人,絕對應該
了解其中設計制作的各種難度很精要。一個晶體管,就引入一個極點,引入百分之零點幾的中頻信號的
THD ,如何組織應用這些晶體管和各種IC,絕對不是一本模擬電子技術基礎課可以講得清楚的,而且更
多的內容,是應該在實驗和實際制作的慢慢積累的。
非常榮幸,可以成為山東大學電子信息科學院的一員,有機會系統的課堂學習《模擬電子線路》這
門課,我一定會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但也真切希望,可以獲得更多與老師交流的機會,可以得到更多
的實驗機會。因為我真正非常熱愛電子科學。
模擬電路文章專題:模擬電路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