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單片機
單片微型計算機,簡稱“單片機”,也叫“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她不是一臺機器,而是一塊集成電路芯片。單片機是采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把中央處理器CPU、隨機存儲器RAM、只讀存儲器ROM、沖斷系統、定時器/計數器、AD轉換器、通信接口和普通I/O口等集成到一塊硅片上,構成的一個微型的、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單片機的CPU相當于PC機的CPU,單片機的數據存儲器RAM相當于PC機的內存,單片機的程序存儲器ROM相當于PC機的硬盤,單片機的I/O口相當于PC機的顯卡、網卡、擴展卡等的插槽…… 可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71447.htm單片機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是單片機的核心部件,由控制單元、算術邏輯單元和寄存器單元等部分組成,實現邏輯運算。根據數據總線的寬度和一次可處理的數據字節長度可分為8位CPU、16位CPU和32位CPU等。單片機的位數也是根據單片機內部的CPU位數決定的,如8位單片機使用的8位CPU,16位單片機使用的是16位CPU,以此類推。筆者看到有些書都把單片機稱作微處理器是不準確的,微處理器只是計算機系統里的一個核心部件而已。而單片機是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把它稱為微控制器更準確些。
單片機自誕生以來,以其性能穩定、低電壓低功耗、經久耐用、體積小、性價比高、控制能力強、易于擴展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先后出現了4位單片機、8位單片機、16位單片機、32位單片機,在這幾類單片機里最受追捧的是8位單片機,仍是目前單片機應用的主流。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單片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
1975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I公司)首次推出4位單片機——TMS-1000單片機,標志著單片機誕生。
1976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8系列8位的單片機,使單片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MCS-48系列單片機內部集成了8位CPU、多個并行I/O口、8位定時器/計數器、小容量的RAM和ROM等,沒有串行通信接口,操作簡單。
1980年,Intel公司在MCS-48系列單片機的基礎上,推出了MCS-51系列8位高檔單片機,這就是當前大名鼎鼎的“51單片機”的祖先。MCS-51系列單片機比MCS-48系列單片機有明顯提高,內部增加了串行通信接口,具備多級中斷處理系統,定時器/計數器由8位擴展為16位,擴大了RAM和ROM的容量。MCS-51系列8位單片機因為性能可靠、簡單實用、性價比高而深受歡迎,被譽為“最經典的單片機”。各高校單片機教材都是以MCS-51系列8位單片機為內容教授單片機課程。
1983年,16為單片機問世,因為性價比不理想并未得到普及應用,主要應用于比較復雜的控制系統以及早期嵌入式系統。
進入90年代之后,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高速發展, 32位單片機應運而生,嵌入式系統因此而得到推廣。
單片機的誕生和應用,是控制電路設計的一次革命,讓復雜的控制電路變得簡單,讓使用傳統電路設計方法不可行的控制電路變成可行,讓傻瓜產品變成智能產品……,當前熱門的DSP技術和ARM技術都是單片機發展的產物。
應用單片機,就得先學會單片機編程。單片機編程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在開發軟件上將C語言代碼或匯編語言代碼編譯成hex文件;二是使用相應的單片機程序下載軟件和下載線(編程器)將hex文件下載到單片機上。單片機編程語言有兩種:匯編語言和C語言。目前最流行的是C語言。不同的單片機其開發軟件是不一樣的,如51單片機使用的是Keil軟件;PIC單片機使用的是MPLAB IDE軟件;AVR單片機使用的是ICCAVR軟件或者AVR Studio軟件,等等。至于單片機程序下載軟件和下載線(編程器)那就五花八門了,到處都有。當程序下載到單片機后,單片機的外圍電路滿足要求時,程序便被執行,單片機就永不停歇的跑起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