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家電的兼容性問題
現代視聽家電配備新舊傳輸接口并存,對應連接裝置種類繁多,導致兼容性問題因應而生
判斷一個視聽家電產品的質量好壞,并不全是以本身的功能穩定來判斷,也須考慮與其它產品的兼容性,因為,幾乎所有的新世代家電用品,都無可避免的必須和其它產品做搭配使用。新一代的家庭劇院設備如電視機,播放器,擴大機,都新增了很多的功能,這些功能有些是獨家開發的技術,有些是依據同一個規范,各家廠商自行詮釋發展出來的功能,這些功能難免會有所謂的兼容性問題的狀況產生。比方說,A家廠商的電視配上B家廠商的播放器使用,就可能發生無法以CEC自動開啟電視機或是無法以CEC自動關閉播放器的狀況產生,如果再加上一臺C廠商的擴大機,那可能會看到更多不協調的問題產生。聰明的讀者看到這邊可能會覺得,要避免這種問題,只要選擇同一廠商的產品來搭配使用就可以避免,但在實際的測試經驗中,就算是同一廠商的產品也是有許多的兼容性問題存在,比方說A家廠商 2007年上市的播放器,配上A家廠商2008年上市的電視機,看似沒問題的環境,卻一樣可以發現許多功能上的不兼容。
在實際測試的經驗上,我們常見的兼容性問題,有CEC功能的不兼容,比方說兩臺都支持CEC的裝置,卻有許多CEC功能無法正常操作。InteRFace 的不兼容,比方說色差或者AV端子接上兩個裝置,就硬生生的沒有畫面與聲音出來,又比方彼此都支持1080p訊號的裝置,卻無法選擇1080p模式,甚至有些游戲機和電視連接,進出游戲,就會看到一個嚴重的噪聲,同時聽到很讓人難以接受的瞬間破音,當然還有電視機連接PC部分畫面無法顯示,或者無法顯示正常,顯示超出范圍等等。
兼容性問題的發生不需經過甚么復雜的操作步驟或程序,往往發生在最簡單的使用習慣上,而其測試復雜的部分在于真實環境的模擬。以下便是在現實環境中所見的兼容性問題:
這類兼容性狀況發生時消費者是最大的犧牲者,如果發生在不同廠商的設備組合下,通常沒有廠商會認為是她們自己的問題,消費者求助無門只能接受并且免去使用或是干脆換一臺機器。如果發生在同一廠商的產品上,也很有可能也只會得到一個新舊不兼容或者很抱歉的答案。因為已經上市的產品,要為了一些特定功能去更新韌體,是不太可能的,這倒不是廠商懶惰,而是因為韌體的邏輯相當復雜,小地方的修改,可能會讓原本沒有問題的主要功能反而出現問題,所以一般來說,除非真的是有主要功能不完善的狀況發生,家電產品的廠商不會在上市后再去做更新動作。所以,在開發階段到量產階段之間,就是發現兼容性問題的黃金時間,如果能在這個階段,透過測試,和使用者操作習慣的模擬,去發現重大的兼容性問題,則還有時間可以尋求解決之道,這也是目前世界大廠的共同作法。
兼容性測試是一個可能性無限大的測試概念,他并不如外界所想的,將兩臺機器接在一起,開機試一試這么簡單。因為同樣的一臺電視,只要賣到了消費者的手中,就可能和各種不同年代,不同廠牌的錄像機,播放器,擴大器接在一起,而連接的方式又分為傳統的AV端子,S端子,色差端子,到目前熱門的HDMI端子,接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可能播放器先接上電視,電視再接上擴大器,也可能播放器接上擴大器,擴大機再接上電視,也可能有不只一臺的播放器或錄像機,將這些可能性結合起來,就成為了一個幾乎無限大的測試計劃,這樣浩大的工程可以說是最保險的,但是也同時是最沒有效率的作法,因為在產品開發的階段,分秒必爭,幾乎不可能有時間和人力去投入這樣土法煉鋼的測試流程。
專業的家電兼容性測試,會依照市場導向,產品年代,產品國別,與主要功能的差異,去制定最有效率的測試范圍,測試的內容也會依照使用者最容易操作到的功能為主軸,而不是地毯式的作完全掃描,他的目標是有效率的測試,是用最少的時間,去找出90%的問題,而不是用最長的時間,去找出100%的問題。這也是針對產品研發階段到量產階段之間,把握時間去發揮最大效率找出問題,進一步解決,提升產品的質量的積極作法。
就百佳泰超過15年的測試經驗來看,要能完整的確認產品的兼容性,最重要的便是環境上的準備,除了要有不同國家和廠牌的各類家電設備,還要能在有限時間內針對不同兼容性測試的規劃技術能力。廠商若要自己執行兼容性測試,除了需花費大筆經費購買各種設備外,在專業測試人員的訓練上更需費心力。建議要執行兼容性測試的廠商可以委托公正的第三方測試實驗室,一來對于測試的成效事半功倍,二來也能得到有公信力的質量背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