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設計應用 > 無線傳感器網絡入侵檢測系統

        無線傳感器網絡入侵檢測系統

        作者: 時間:2012-02-20 來源:網絡 收藏

        2.1 體系結構
        體系結構有4層。最底層由所有的末端組成,這些末端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數據。第二層和第三層由監控節點組成,第二層監控末端傳感器的通信模式;第三層傳感器監控第二層傳感器的行為。第三層傳感器布置時要求:每個第三層傳感器能夠監控2個第二層傳感器間的通信。最后,頂層傳感器就是基站,通常人工操作。
        圖1為傳感器節點在中的組織結構。該方法需要一個異類網絡:第二層和第三層傳感器節點,在傳輸范圍和電池壽命方面要比末端傳感器更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61092.htm

        c.jpg


        在網絡中,所有的末端傳感器被分成若干個組。用Delta分組算法進行網絡分區。每個組都用一個第二層傳感器監控。第二層和第三層傳感器來執行IDS解決方案。每個末端傳感器將數據發送到第二層傳感器,其聚集所有的數據并發送給第三層傳感器,第三層傳感器監控第二層傳感器的行為。每個第三層傳感器必需被放置在2個第二層傳感器的通信范圍內,這樣即可監視2個第二層傳感器間的通信。如果第二層傳感器檢測到了異常,它會發出一個報警并且發送給第三層傳感器,第三層傳感器調查和分析這些報警并判斷其是否有效,然后一個聚集眾多數據的報警被發送至基站。
        2.2 檢測技術
        修改了Da Silva等人提出的檢測算法,并將它運用在第二和第三層傳感器上。由于傳感器資源有限,沒有在任何末端傳感器上運用IDS。監控節點的功能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末端傳感器從它們周圍環境收集數據,然后報告給第二層傳感器。第二階段:用基于分層的攻擊檢測方法來檢測文獻提出的攻擊類型。表2描述了攻擊在各層中如何被發現的。這種基于分層的攻擊檢測方法使得系統更完善。第三階段:比較每個上報的結果來定義閾值,以此來決定是否要發出一個報警。第三階段常常可以減少錯報率。閾值可以人工定義或者根據特定的WSN需求來調整。因此,提出的檢測體系結構通過減少錯報能夠檢測到大多數的安全威脅。

        d.jpg



        3 結束語
        介紹了傳感器網絡當前面臨的威脅,以及現有傳感器網絡入侵檢測方案,提出了一種分等級的入侵,該體系結構通過減少錯報,能夠檢測到大多數的安全威脅。

        傳感器相關文章:傳感器工作原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山市| 黄陵县| 三亚市| 同仁县| 峨眉山市| 梧州市| 广灵县| 鲁山县| 高碑店市| 胶南市| 水城县| 南木林县| 庆城县| 靖边县| 镇坪县| 拜城县| 临西县| 玛曲县| 囊谦县| 韶关市| 平原县| 安溪县| 常州市| 综艺| 安宁市| 邳州市| 朔州市| 剑川县| 佛山市| 阜新市| 白水县| 合肥市| 精河县| 云霄县| 宁南县| 二连浩特市| 朝阳区| 吉安县| 革吉县| 镇坪县|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