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身份碼發射器硬件設計
RFID作為一種新型自動識別技術,廣泛應用于各種人員定位系統,如礦山礦井的井下人員定位系統。該系統的成功研制與廣泛應用,有利于減少各種礦難中井下人員的傷亡,便于了解井下人員的即時動態情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56744.htm身份碼發射器作為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原理及硬件設計方案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整個人員定位系統的功能及成本。下面就此系統部分提出一種硬件設計的可能性。
1 RFID技術在身份碼發射器中的應用
RFID技術(中文又稱射頻識別技術)是一項利用射頻信號實現無接觸的信息傳遞和信息識別從而達到雙向通信數據交換的識別技術。典型的射頻識別系統主要包括身份碼發射器(內有射頻識別卡)和身份碼接收器(內有閱讀器)兩個部分。
身份碼發射器將幾個主要模塊集成到一塊芯片中,芯片上有EEPROM 用來儲存識別碼或其它數據。EEPROM容量從幾比特到幾萬比特。芯片外圍僅需連接天線(無源電子標簽還需要電池),完成與身份碼接收器的通信u]。與條碼、磁卡等傳統的接觸式識別技術不同的是,RFID技術支持的射頻識別卡具有非接觸式的特點,能用于較惡劣的環境,并且由于是無線傳輸,能辨識靜止和運動的物體,可以作為井下人員的身份標識卡。
2 身份碼發射器所屬系統的總設計
身份碼發射器所屬的整個系統見圖1,工作原理如下:身份碼接收器上安裝的發射天線發出無線電加密信號,激活身份碼發射器,以便向外發送高頻載波信號,而后,身份碼接收器上的接收天線負責接收發送過來的信號,經過調制解調后,通過RS485接口向上傳給傳輸適配器,由其確認有效的信息后經RS232接口傳遞給上位機。而身份碼發射器在系統中所屬的地位,正好是第一步。
發射器一般安裝在井下工作人員的礦工帽或腰帶上,形成移動的被監測體。而身份碼定位監測站則根據具體的監控區域放置不同的數量。傳輸適配器和上位機都安裝在井上,方便工作人員及時統計了解井下情況。
圖1 井下人員定位系統整體結構圖
3 身份碼發送數據的方式
針對以上系統結構,發射器設計的核心就是將內部識別卡的信息完整地傳送給接收器,和其他的數據傳輸方式相比,身份碼發射器每次需要傳送的數據量并不是很大,設計時第一步要考慮的是選擇與之相應的數據傳送調制方式。針對本系統的特性,決定選用二進制頻移鍵控(FSK)電路,綜合考慮誤碼率、頻帶利用率、信噪比,都完全適用于系統設計,硬件實現相對比較簡單。圖2 是頻移鍵控相干解調的工作流程圖。
圖2 頻移鍵控相干解調系統流程圖
4 發射器的內部芯片設計
4.1 通信芯片CC1000
CC1000 是一種理想的超高頻單片收發芯片,其主要工作參數能通過串行總線接口編程改變。通常典型的系統是由CC1000與一個微控器以及一些外圍無源元件一起構成,標準應用電路見圖3。在CC1000設計中,對CC1000的相關寄存器進行相應的優化配置至關重要,錯誤的配置可能導致CC1000不能正常工作。圖4是利用TI公司給出的SmartRF Studio程序在本系統中對發射器設計時芯片的晶振、發射和接收的頻率配置。CC1000的控制是通過對其控制寄存器的配置完成的,要求MCU 能夠通過三串行控制口(PCLK/PDATA/PALE)控制CC1000改變不同的工作模式,且要求MCU能夠與雙向同步數字信號接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