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認證加密技術
802.11i:IEEE定義的安全標準
IEEE 802.11i規定使用802.1x認證和密鑰管理方式,在數據加密方面,定義了TKIP(Temporal Key Integrity Protocol)、CCMP(Counter-Mode/CBC-MAC Protocol)和WRAP(Wireless Robust Authenticated Protocol)三種加密機制。其中TKIP采用WEP機制里的RC4作為核心加密算法,可以通過在現有的設備上升級固件和驅動程序的方法達到提高 WLAN安全的目的。CCMP機制基于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加密算法和CCM(Counter-Mode/CBC-MAC)認證方式,使得WLAN的安全程度大大提高,是實現RSN的強制性要 求。由于AES對硬件要求比較高,因此CCMP無法通過在現有設備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實現。802.11i協議結構如圖1所示。
802.11i草案標準中建議的認證方案是基于802.1x和擴展認證協議(EAP)的,加密算法為高級加密標準(AES)。動態協商認證和加密算法使RSN可以不斷演進,與最新的安全水平保持同步,添加算法應付新的威脅,并不斷提供保護無線局域網傳送的信息所需要的安全性。
802.11相關認證方式僅是無線終端設備的認證。在運營商的網絡環境中,還需要針對用戶進行認證、計費,此時需要通過802.1x+EAP方式或其他方式(PPPoE、DHCP+WEB)進行認證。
WPA:向IEEE 802.11i過渡的中間標準
在WLAN的發展過程中,市場對于提高WLAN安全的需求是十分緊迫的,IEEE 802.11i的進展并不能滿足這一需要。在這種情況下,Wi-Fi聯盟制定了WPA(Wi-Fi Protected Access)標準。這一標準采用了IEEE802.11i的草案,保證了與未來出現的協議的前向兼容。
STA通過了802.1x身份驗證之后,AP會得到一個與STA相同的Session Key, AP與STA將該Session Key作為PMK(Pairwise Master Key,對于使用預共享密鑰的方式來說,PSK就是PMK)。隨后AP與STA通過EAPOL-KEY進行WPA的四次握手(4-Way Handshake)過程,如圖2所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