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USB3.0物理層中彈性緩沖的設計方案
1.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55982.htm彈性緩沖由Maurice Karnaugh在電話網絡中傳輸PCM信號中提出來的。隨后人們在很多不同的應用中采用了彈性緩沖技術來同步數據,很多協議例如USB、PCIE、以太網等。
USB3.0是一個高速,串行,源同步數據傳輸協議。但是數據經過傳輸線與原數據發生了很大的偏差。本文從USB3.0的角度分析了彈性緩沖機制,解釋了與其他設計的不同,并采用指針控制與握手的設計方法實現。
2.彈性緩沖作用
2.1 USB3.0彈性緩沖作用域
在USB3.0中數據傳輸采用雙單工,因此物理層設計為接收、發送2組差分對傳輸部分。傳輸線是承載數據傳輸的載體。因此如何從傳輸線正確接收數據,并把它同步到系統內部時鐘域,變的十分關鍵。
USB3.0中規定的物理層接收部分結構圖如下,它包括差分接收、時鐘數據恢復、串并轉換和8B10B譯碼。
圖 1USB3.0物理層接收部分結構
整個數據流向自上而下,差分輸入經過差分接收,從差分信號中提取出時鐘,并用恢復出來的時鐘來恢復出數據(CDR)。恢復出來的數據在接收時鐘域進行串并轉換為10bit位寬并行數據1,并檢測USB3.0包起始標志符(K28.5)。一旦檢測到起始標志符K28.5,使能符號有效(symbol lock),直至檢測到結束符號,才結束符號有效。
彈性緩沖從串并轉換接收數據,所有的接收數據與控制都工作在接收時鐘域(receive clock)。因此彈性緩沖要把數據與控制同步到系統時鐘域(system clock)。把數據向下傳遞給8B10B譯碼模塊,而后傳遞給系統內部。
2.2 彈性緩沖容量
USB3.0中,協議規定允許的時鐘精度為-5300ppm到300ppm。而符號時鐘頻率為2ns即2000ps,最壞情況下每178個symbol添加或者刪除一個SKP,也就是每356個symbol添加或者刪除一個SKP對(SKP Order Sets)。USB3.0中包最長為1052字節,所以最差情況下,最多可以添加或刪除8個SKP或者4個SKP對,所以彈性緩沖至少要能緩沖8個SKP。USB3.0協議規定每個SKP order sets為2個連續的SKP symbol。因此在10B8B譯碼前,SKP order set的游程(running disparity)應該是互補的。
通過計算得知,彈性緩沖的緩沖容量為8。本文設計采用常半滿2(normal half full)模式來設計彈性緩沖,所以彈性緩沖容量為16,在正常情況下里面應該有8個數據,剩下的8個為緩沖空間,因此叫常半滿。常半滿模式首先要向緩沖中寫滿8個symbol,達到半滿,然后讀使能才可以有效,因此大約有8個時鐘的延遲。常半滿模式只有在symbol隊列中出現SKP對才能添加或者刪除SKP對。下圖為常半滿輸入輸出時序圖。
圖 2 常半滿輸入輸出時序
從上圖可以看出,rx_valid_out有效要晚于rx_valid_in約8個時鐘沿;而無效卻晚于rx_valid_out約0至16個時鐘沿(取決于時鐘精度差)。因此常半滿需要8個時鐘延遲才能輸出數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