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中無線傳感器節點和RFID數據融合的方法
將WSNd數據包和EPC編碼融合的數據結構如圖5所示,通過主控制器發出指令,將EPC-96編碼寫到WSNd數據包的第6~17個字節中,即將EPC-96編碼寫到WSNd第6~17這12個未使用的字節中,這樣即達到了將兩種數據融合的目的,又可以提高數據傳輸的有效率。融合后的數據可以在WSN中通過節點傳輸,最終到達基站,就達到了同時獲取物品的基本信息和環境參數。
3 性能評價和實例應用
3.1 性能評價
文獻提出的將WSNd和RFID融合的方法,包括兩種方式:緊密耦合方式和松散耦合方式,緊密耦合方式是針對價格較高的主動式標簽,而且在融合之后也增加了傳輸的數據量;松散耦合方法是針對被動式標簽,但該方式使數據的冗余量更大。本文提出的WSNd和RFID融合的方法,以1個WSNd的數據包和1個EPC-96編碼為例計算,表2列出了它們的比較。
在對食品的存儲中要獲取的最重要的數據是食品上標簽的EPC編碼和所處環境溫度,因此,本文定義傳輸數據的有效率=(EPC編碼的字節數+所處環境溫度字節數)/融合后的總字節數,從上表可以明顯地發現,本文提出的WSNd和RFID融合的方法在以下兩點作出的改進:1)該方法減少了數據冗余量,融合后的字節數減少,使傳輸數據的有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減少了數據存儲量;2)該方法支持被動式標簽,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
3.2 實例應用
在感知層融合RFID網絡和WSN采集數據的方法是使物品的EPC和所在環境參數建立映射,并將其應用于超市倉儲管理系統。因為本文重點研究物聯網感知層數據融合,所以在設計倉儲管理系統時主要關注數據融合的效果,對于物聯網結構中的中間件、ONS和EPCIS不做重點討論。
在實驗中為每個物品貼上一張電子標簽(本實驗采用的是96位的無源ISO-18000-6B型標簽),使每個物品獲得一個獨一無二的EPC,本實驗的流程如下:
1)將EPC所對應物品的詳細信息和屬性存儲在EPCISRepository中;
2)在物品的存儲過程中,讀寫器獲取多個無線傳感器網絡覆蓋區域的環境狀態和大量的EPC編碼信息,通過融合器處理之后將數據存儲到EPCIS Repository中;
3)當用戶要查詢某個物品某個時刻的基本信息和環境狀態時,就可以把物品的EPC或者名稱作為關鍵字,經過EPCIS的映射便可在EPCIS Repository中找到相關記錄和詳細信息;
4)如果用戶要求獲取即時環境狀態,也可以通過發出請求,由讀寫管理器發出命令,要求讀寫器讀取最新環境狀態,再進行一些融合處理,把數據存儲到EPCIS Repository之后,轉到3)。圖6畫出了本實驗的流程圖。
本實驗采用Microsoft Access2003作為存儲融合EPC和物品所處環境溫度的數據庫,在體系結構中起EPCISRepository的作用。當用戶要獲取物品所處的環境信息或者即時信息時,可以通過倉儲管理系統查詢,如圖7所示。
4 結論
本文首先介紹物聯網的發展背景和基本原理,再結合感知層的WSN和RFID網絡與超市倉儲管理系統的實際需要發現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的將無線傳感器節點數據和RFID數據融合的方法將物品所處的環境參數和EPC建立映射關系,和已提出的融合方法相比明顯地減少了傳輸的數據量,并且適用于被動式標簽。一方面更適應傳感器節點攜帶能量少、通信能力有限、計算和存儲能力有限等問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在超市倉儲管理系統的應用中表明該方法是可行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