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地震遺址導覽與安全監控系統的設計
2.2 安全監控單元
本安全監控單元的監控形式包括兩種,主動監控和被動監控。主動監控是系統自動識別參觀人員的安全隱患,自動報警;被動監控是在接收到參觀人員或者導游的報警信息后發出報警。此安全監控單元的工作流程圖,如圖4所示。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55942.htm
主動安全監控 北川地震遺址遺跡博物館中有一些危險區域是禁止參觀人員進入的。根據危險區域的范圍進行RFID標簽部署和實施,形成一定的RFID識讀區域,當參觀人員進入RFID識讀區域,RFID系統會識讀參觀人員的標簽數據,立即發出報警,提醒參觀人員離開該危險區域,同時在后臺管理單元的電子地圖上高亮閃爍進入危險區的參觀人員位置,并顯示該人員的ID信息等,提示并輔助管理人員安排危險狀況的排除工作。
被動安全監控 被動安全監控由參觀人員或者導游通過PDA向后臺管理單元發送報警信息,后臺在收到報警信息后啟動報警。當參觀人員在參觀過程中遇到不可預料的危險狀況時,參觀人員可通過PDA向后臺管理單元發送報警信息;當在游覽過程中有參觀人員脫離了導游的視線或者控制范圍,導游無法對其安全進行保證的時候,導游可以用PDA向后臺管理中心發送報警信息。后臺接到報警信息后自動觸發報警器,發出報警聲,并在電子地圖上高亮閃爍進入遇到危險的參觀人員位置或者報警的導游的位置,顯示參觀人員的ID信息等,提示并輔助管理人員安排危險狀況排除工作。
2.3 后臺管理單元
后臺管理單元,主要通過RFID等先進技術采集的參觀人員的信息,結合GIS技術、GPS技術、CDMA技術等,實時展示游覽軌跡,實現圖形、屬性互相查詢,實現了對導覽對象的全過程動態監控管理。根據應用需求,設計的后臺管理單元主要包括:系統管理、數據管理、地圖管理、參觀人員統計、危險區劃分、軌跡追蹤和安全監控,如圖5所示。
系統管理:主要有系統登錄、用戶管理、系統幫助三個功能模塊,系統管理員可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增加、刪除和修改等操作。
數據管理:實現數據獲取、數據入庫和管理、數據更新、數據檢索和查詢等功能。
地圖管理:實現基礎地圖管理功能,為直觀的顯示和分析提供基礎地圖服務和管理。
危險區劃分:利用GIS空間分析功能,對危險源(點/面)進行緩沖區分析,得出北川地震遺址的危險區劃分,直觀地顯示出危險點/面的位置和危險影響范圍。
人員統計:實現對人員歷史數據進行按記錄、時、天、周、月、季節、年等時段和周期進行統計,以報表的形式顯示統計結果并可以打印輸出。
軌跡追蹤:根據導游手持的PDA獲取參觀人員的定位數據等相關信息,由CDMA無線技術將此信息傳送至后臺管理中心服務器中,由電子地圖實時在后臺管理中心展示出軌跡和人員分布情況,為參觀人員提供引導服務。
安全監控:通過獲取PDA實時采集的各項信息,對參觀人員進行安全監控。
3 結論
本地震遺址導覽與安全監控系統實現了人員實時定位,導航等功能,并能實現危險區域的人員監控等,相比于一般的景點管理系統,有以下一些特點:
(1)參觀人員攜帶的RFID電子標簽作為一種特殊的門票,解決了紙質門票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同時在PDA中嵌入RFID讀寫模塊來進行RFID手持閱讀器的開發,使RFID標簽兼備身份鑒別、安全監控、實時定位等功能,更有效地保證了參觀人員的生命安全,一舉多得。
(2)系統將RFID識讀模塊移植到PDA中,實現移動式的RFID信息采集,為系統實時定位監控、導覽提供了數據保證。
(3)系統將PDA與高精度GPS定位技術相結合用于GIS地理信息管理模塊中,使在PDA上進行的地圖操作變得非常簡單,使導覽系統更加智能化,提高了系統運作的性能。
本地震遺址管理系統,以RFID技術為核心,基于具備良好的可移動性和軟硬件可擴充性的PDA應用平臺,并充分融合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CDMA(碼分多址無線通信技術)等多項網絡定位、通信領域的先進技術,使RFID技術進一步在地震遺址智能化管理系統中做出突出的貢獻,實現了信息化、科學化、低碳的遺址參觀管理模式,更為今后的人文教育、地震災害、地震次生災害、建筑結構抗震的研究以及地震知識的科普教育提供了豐富、翔實的現場實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