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到TD-LTE跨系統小區重選仿真研究
2.3 方案 1 和方案 2 的優劣分析
無論是方案 1 還是方案 2,對于圖 2 區域 C 中的 TD- SCDMA 用戶來說都成功的解決了乒乓效應的問題。現通過仿真來對比方案 1 和方案 2 在TD- LTE 用戶駐留比和 TD- SCDMA 無效測量比例上的差異。
如表 5 和表 6 所示,采用方案 1 時,分別設置Qsearch 為 8、9、10、11、12 和 13,以及 Qoffset 取值為- 78、- 84、- 90、- 96 和 - 102 dBm,根據其不同的組合情況得出 TD- LTE 用戶占總用戶數的比例以及TD- SCDMA 始終在測量的用戶占 TD- SCDMA 總用戶數的比例。
表 5 方案 1TD-LTE 用戶駐留比

表 6 方案 1TD-SCDMA 無效測量的比例

如表 7 所示,采用方案 2 時,分別設置 TD- LTE最低駐留門限參數為 - 78、- 84、- 90、- 96 和 - 102dBm,同樣得出 TD- LTE 用戶占總用戶數的比例以及 TD- SCDMA始終在測量的用戶占 TD- SCDMA 總用戶數的比例。
表 7 方案 2TD-LTE 用戶駐留測量比例

對比表 5 和表 7 可以看出,在 TD- LTE 最低駐留門限相同的情況下,采用方案 1 時,通過設置Qsearch 參數,其 TD- LTE 駐留比和方案 2 相同。當Qoffset 設置為 - 102 dBm 時,此時最大駐留比為0.971。
對比表 6 和表 7,在同樣的門限前提下,方案 1比方案 2 更有效地降低了 TD- SCDMA 無效測量的比例。由于方案 2 中,規定終端駐留在低優先級的服務小區,需要始終周期性對高優先級的目標小區進行測量。因此凡是駐留在 TD- SCDMA網絡的終端,總是在周期性測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方案 1 相比于方案 2 在提升 TD- LTE 駐留比時,前者需要調整的參數更加復雜,并且依賴于不同小區環境下信號分布情況。相比較而言方案 2 調控手段更加簡便靈活,代價是對TD- SCDMA 網絡側改動較大,給網絡升級帶來一定困難。且增加了雙模終端測量的概率,進而增大了終端硬件的功耗。
2009 年 12 月,3GPP 工作組最終采納方案 2,即增加 TD- SCMDA 包含優先級的重選判決。至此GSM、TD- SCDMA 和 TD- LTE 的重選準則中基于優先級的跨系統重選算法體系得到了統一,對于跨系統的重選都支持包含優先級概念的重選。
3 結語
本文以 TD- SCMDA 和 TD- LTE 重選準則的差異作為切入點,通過分析 TD- SCDMA 和 TD- LTE 共站址小區環境下雙模終端接收信號的特點,發現問題并提出兩種應對方案。最后將這兩種新方案進行優劣對比。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TD- SCMDA 新重選準則的引入,因此需要對現有 TD- SCMDA 網絡做出升級。如何保證對現有 TD- SCMDA終端的兼容性,是運營商不得不解決的一個問題。另外依據新的重選準則,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和網優目標,如何正確配置相應的門限參數,也是運營商在進行網絡優化時所面臨的一個難點。
cdma相關文章:cdma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