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 接收器測試
一旦我們完成 GPS 訊號的記錄作業,即可透過相同的測試數據重復測試接收器。在下方的說明中,我們追蹤接收器的經度、緯度,與速度。透過串行端口與每秒 1 次的 NMEA-183 指令讀取速率,從接收器讀取所需的數據。在下方量測中,我們所呈現的接收器特性參數,僅有定位與衛星 C/N 值。請注意,在執行這些量測作業的同時,亦可分析其他信息。雖然下列結果中并未量測水平精確度衰減 (Horizontal dilution of precision,HDOP),但此特性參數亦可提供大量的接收器定位精確度信息。
若要獲得最佳結果,則應確實同步化接收器與 RF 產生作業的指令接口。下方所示結果中,我們將 COM 埠 (pin 2) 的數據信道做為開始觸發器,以針對RF 向量訊號產生器與 GPS 模塊進行同步化。此同步化方式僅需任意波形產生器的 1 個頻率循環 (100 MS/s),即可進行向量訊號產生器與 GPS 接收器的同步化。因此最大的歪曲 (Skew) 應為 10 µS。并請注意,因為我們將取得接收器的經緯度,所以由同步化作業所造成的精確度錯誤,將為 10µs 乘以 Max Velocity (m/s),或為 0.15 mm。
使用上述的設定,我們即可按時取得接收器的經緯度。結果即如下圖所示:


圖12. 每 4 分鐘所得到的接收器經緯度
在圖12所呈現的數據中,即使用已記錄的驅動測試訊號,取得統計、定位,與速度的相關信息。此外我們可觀察到,在每次的測試之間,此項信息具有相對的可重復性;即為每個獨立軌跡所呈現的差異。事實上,這就是我們最需要的接收器可重復性 (Repeatability)。由于可重復性信息將可預估 GPS 接收器精確度的變化情形,因此我們亦可計算波形各個樣本之間的標準誤差。在圖 29 中,我們在各次同步化取樣作業之間,繪出標準的定位誤差 (相對于平均位置)。

圖 13. 依時間取得的經度與緯度標準誤差
當看到水平標準誤差時,可注意到標準誤差在 120 秒時快速增加。為了進一步了解此現象,我們亦根據接收器的速度 (m/s) 與 C/N 值的 Proxy,繪出總水平標準誤差。而我們預先假設:在沒有高功率衛星的條件下,衛星的 C/N 比值僅將影響接收器。因此,我們針對接收器所回傳 4 組最高高度的衛星,平均其 C/N 比值而繪出另 1 組 C/N 的 Proxy。結果即如下列圖 14所示。

圖14. 定位精確度與 C/N 值的相關性
如圖14所示,在 120 秒時所發生的峰值水平錯誤 (標準誤差中),即與衛星的 C/N 值產生直接關聯,而與接收器的速度無關。此次取樣的標準誤差約為 2 公尺,且已低于其他取樣約 10 公尺的誤差。同時,我們可發現前 4 名的 C/N 平均值,由將近 45 dB-Hz 驟降至 41 dB-Hz。
上述的測試不僅說明 C/N 比值對定位精確度的影響,亦說明了已記錄 GPS 數據所能進行的分析作業種類。在此測試中的 GPS 訊號驅動記錄作業,是在中國深圳 (Shenzhen) 北方的惠州市 (Huizhou) 所進行。并接著于德州奧斯汀 (Austin Texas) 測試實際的接收器。
結論
如整篇文件所看到的,目前已有多項技術可測試 GPS 接收器。雖然如敏感度的基本量測,最常用于生產測試中,但是此量測技術亦可用于檢驗接收器的效能。這些測試技術雖然各有變化,但是均可于單一 PXI 系統中全數完成。事實上,GPS 接收器均可透過仿真或記錄的基頻 (Baseband) 波形進行測試。透過整合的方式,工程師可執行完整的 GPS 接收器功能測試:從敏感度到追蹤其可重復性
電子血壓計相關文章:電子血壓計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