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3C2440嵌入式系統主板的電磁兼容性設計
摘要:為解決嵌入式高速主板存在的電磁兼容性問題,以基于S3C2440的嵌入式系統主板為平臺,結合 EMIStream,Hyperlynx仿真軟件,對整個主板設計進行板極電磁干擾控制,采用源端串聯端接阻抗的方法有效地減小了共模輻射和差模輻射干擾對整個主板產生的電磁兼容性影響。結合仿真,采用源端端接阻抗的方法可消除潛在電磁干擾問題,減小了開發周期和開發成本。
關鍵詞:電磁干擾;源端串聯端接;共模輻射;差模輻射
隨著電子設備的頻率越來越高,世界各國對電子產品電磁輻射標準的執行變得越來越嚴格,如何保證能在有限時間很好地在設計階段發現并解決EMI/EMC問題非常重要,而PCB往往是一個電子系統的核心構成部分,一個經仔細電磁干擾設計的PCB板,能大幅度降低阻抗不匹配、傳輸線問題、信號互相耦合等現象引發的信號反射、延遲等線路不穩定因素,同時也可達到降低電磁輻射發射干擾,大大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本文將以嵌入式系統主板為平臺,運用 EMIStream仿真軟件,并采用源端串聯端接阻抗的方法分析了解決嵌入式高速主板存在的電磁干擾問題。
1 電磁兼容性
1.1 電磁兼容和電磁干擾
電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境中符合要求運行,并不對其環境中的任何設備產生無法忍受的電磁干擾能力。因此,EMC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設備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對所在環境產生的電磁干擾(EMI)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對所在環境中存在的電磁干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擾度(EMS),即電磁敏感性。
電磁干擾(EMI)是指由于電磁騷擾而引起設備、系統或傳播通道的性能下降。電磁干擾形成需要3個要素:
(1)電磁干擾源:產生電磁干擾的任何電子設備或自然現象。
(2)耦合途徑:將電磁干擾能量傳輸到受干擾設備的通道或媒介。
(3)被干擾的敏感設備:受到電磁干擾的設備。
電磁干擾的耦合途徑可分為傳導耦合和輻射耦合兩種。傳導耦合主要是指沿電源線或信號線傳輸的電磁耦合。電子系統內各設備之間或電子設備內各單元電路之間存在各個連線,如電源線、傳遞信號的導線,以及公用地線等,這樣就可能使一個設備或單元電路的電磁能量沿著這類導線傳輸到其他設備和單元電路,從而造成干擾;輻射耦合是指通過空間傳播進入設備的電磁干擾。干擾源的電源電路、輸入/輸出信號電路和控制電路等導線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構成輻射天線。若干擾源的外殼流過高頻電流時,則該外殼本身也成為輻射天線。在PCB電路板中,電磁能通常存在兩種形式,差模EMI和共模EMI。
1.2 電磁干擾的危害
(1)對電子系統、設備的危害。電磁干擾有可能使系統或設備的性能發生有限度的降級,甚至可能使系統或設備失靈,干擾嚴重時會使系統或設備發生故障或損壞。
(2)對武器裝備的危害。現代的無線電發射機和雷達能產生很強的電磁輻射場。這種輻射場能引起裝在武器裝備系統中的靈敏電子引爆裝置失控而過早啟動;對制導導彈會導致偏離飛行彈道和增大距離誤差;對飛機會引起操作系統失穩,航向不準,高度顯示出錯,雷達天線跟蹤位置偏移等。
(3)電磁能對人體的危害。電磁輻射能一旦進入人體細胞組織就要引起生物效應,即局部熱效應和非熱效應。電磁輻射引起人體病變癥狀有:頭暈、乏力、記憶力減退、心悸、多汗、脫發和睡眠障礙等。
因此,電磁輻射已成為必須予以控制的環境污染內容之一,許多國家都已制訂了《電磁波照射衛生標準》。
1.3 EMC的標準和規范
(1)國際級,例如IEC標準;
(2)分會議級,例如CISPR出版物;
(3)CE級,例如歐洲協調標準EN;
(4)國家級,例如國家GB,FCC等;
(5)軍用標準,例如國家軍標GJB,美軍標MI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