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碼開放瀏覽器設計與實現
Linux在嵌入式系統中的應用正在迅速擴大,這意味著軟件開發工程師必須弄懂如何將為資源豐富的臺式PC和服務器開發的源代碼開放軟件,應用于資源有限的嵌入式系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50507.htmLinux 操作系統是UNIX 操作系統的一個克隆版本。UNIX 操作系統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肯·湯普遜Ken.Thompson和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 于1969 年夏在DEC PDP-7 小型計算機上開發的一個分時操作系統。當時Ken Thompson 為了能在閑置不用的PDP-7 計算機上運行他非常喜歡的星際旅行(Space travel)游戲,在1969 年夏天乘他夫人回家鄉加利福尼亞渡假期間,在一個月內開發出了unix 操作系統的原型。當時使用的是BCPL 語言(基本組合編程語言),后經Dennis Ritchie 于1972 年用移植性很強的C 語言進行了改寫,使得UNIX 系統在大專院校得到了推廣。
現在PC機上具備上百兆字節RAM和幾十GB的硬盤資源已很普遍,但對嵌入式系統的開發者來說通常是不可能的。而且,運行在可隨意重啟動系統中的桌面和企業級軟件很容易經常升級,但是安裝在工業現場的嵌入式應用系統就不太容易,而且理想狀態下這種系統會一直運行下去,根本不存在重新啟動的問題。因此,開發工程師們應當研究如何在一個只有數兆存儲器資源的嵌入式設計中,充分利用過去十年來開發的桌面軟件資源?
現有的基于Linux操作系統的桌面瀏覽器家族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目前市面上可供用戶選擇的桌面瀏覽器超過20種,那么為什么還要引入另外一種呢?在做了哪一種現有的桌面瀏覽器適合用于開發嵌入式瀏覽器的調查之后,我們發現沒有一個網絡客戶端的桌面瀏覽器滿足嵌入式系統的要求。這些瀏覽器不是象Netscape的Mozilla那樣太大而導致沒法在大多數嵌入式系統上運行,就是太小,其HTML功能很不完整,因此我們決定自己設計一種新型瀏覽器,一種專門適用于嵌入式Linux設備的瀏覽器。
我們有五個最初的設計目標。首先,希望創建盡可能小的瀏覽器,不過這種瀏覽器要保持與HTML 100%的標準兼容性。這種瀏覽器可以應用于很多應用設備,從嵌入式設備文檔顯示到因特網電器設備和機頂盒,而且我們必須確信這種瀏覽器總能正確地顯示網頁。其次,同樣重要的是,希望采用現有的用于HTML語法分析和顯示引擎的開放式源代碼,我們不想再從零開始編寫HTML引擎代碼,這是實現大多數小型瀏覽器時最常見的一個毛病,因為正確地顯示所有的HTML文件需要大量的知識和經驗,尤其是現在很多的HTML文件仍然是手寫的。
第三,希望采用已選定的HTML窗口部件代碼,我們不想改變任何核心HTML顯示引擎代碼,盡管它的源代碼是開放的。這樣做將帶來兩大主要好處:一是不用操心HTML顯示引擎功能的升級,因為HTML專家已經優化了HTML分析引擎的代碼設計;二是不會有設計缺陷被直接引入到核心顯示子程序中,從而可保證很高的代碼質量。
小型窗口部件
第四,我們想要使用一套適用于小環境的用戶界面窗口部件,為此,決定利用Fast Light工具套件(FLTK)應用框架。FLTK能提供一套理想的適用于小型應用環境的用戶界面窗口部件。
最后,我們認為為了使這種瀏覽器被市場廣泛接受,應使它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即既可以運行在新型嵌入式Microwindows圖形窗口環境中,也可以運行在標準的X Windows系統中。此外,我們希望確保這兩種視窗操作系統都可以與該軟件設計進行無縫集成,而且不會對該瀏覽器的體系結構產生任何影響。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們是這樣考慮的:KDE 1.0 HTML窗口部件在大多數網站上都能正確顯示,這一點我們已經通過運行桌面kfm文件管理器得到驗證。KDE窗口部件工作穩定,支持全部HTML 3.2功能,相對較小,而且其代碼可讀性好,易于再利用。那么為什么不使用可支持HTML 4.0和 1.4的KDE 2.0窗口部件呢?這里至少有兩個問題:首先,KDE 2.0在我們設計工作開始的時候還不成熟,缺少很多功能,而且在實際運作工程中的表現還不夠穩定。我們認為對第一版來說,其功能與大小的折衷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由于該設計的可擴展性好,即便在其設計定型以后仍允許添加新的功能。
有段時間,我們還曾考慮過Mozilla, 它是繼網景瀏覽器之后推出的一種源代碼開放瀏覽器,但最終因反對聲過多而放棄了它,只因為Mozilla過于龐大了。Mozilla 版本的GTK+窗口部件(不包括郵件、新聞等)在不裝入任何網頁的情況下需要多達12M字節,這比目前的ViewML瀏覽器要大6倍。GTK+窗口部件集合也很大,與FLTK的100k相比,它至少有2M字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