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陽”落幕 光伏企業恐痛失“盛夏的果實”
照耀中國光伏業4年之久的“金太陽”終于要落山了。近日,財政部下發《關于清算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的通知》,對于今年6月30日前未完工或未并網的項目,將收回補助資金。盡管毀譽參半,“金太陽”四年來始終引領中國光伏躑躅前行,完成了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初步啟蒙和培育。如今,伴隨中國光伏應用的重心轉向分布式發電,投資補貼轉向度電補貼、前端補貼轉向終端補貼已是大勢所趨,“金太陽”的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結。只是,突擊清算可能令剛剛企穩的中國光伏業迎來新一輪震蕩,更令很多措手不及的光伏企業無奈痛失“盛夏的果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6106.htm四年“金太陽”一朝收官
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家系列鼓勵政策的陸續出臺,分布式光伏發電實現“破冰”、前景向好。在歐盟對華反傾銷初裁即將公布的當口,業內又傳出度電補貼即將實施的風聲。而此時財政部的一紙清算通知,意味著實施4年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即將收官,直接在前端對企業補貼的模式或將隨之壽終正寢。
回望作為“金太陽”元年的2009年,全球經濟尚未從金融危機中走出,而海外光伏補貼政策也正在削減。為此,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部署實施“金太陽”光伏示范工程,決定綜合采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方式,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l展。此舉無疑開啟了我國光伏應用的閘門,更是規?;瘧霉夥a品的首輪嘗試;在“金太陽”的引領下,短短幾年內國內光伏發電裝機量呈幾何級攀升,2012年我國已成為僅次于德國的全球第二大光伏應用大國。
據筆者統計,2009年以來,共計四期的“金太陽”工程累計涉及項目900多個、裝機總量逾6000兆瓦,規模占據同期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半壁江山,在中國掀起了光伏電站開發建設的一輪熱潮。如果按照三類日照城市(日均有效日照3.5小時)標準、平均25年的使用壽命來計算,6000兆瓦光伏組件有望實現總發電量約1675.8億度。
“金太陽”何以亂象叢生?
這四年來與“金太陽”如影隨形的,還有“跑項目、騙補貼、拖工期、以次充好”等形形色色的負面消息和非議。其實,從國家近年相繼實施的推廣使用節能家電、小排量汽車等活動來看,相關企業都或多或少身陷“騙補”丑聞;但像“金太陽”這樣亂象叢生、以至于“騙補”弄到眾所周知的地步,實屬少見。
國家對于“金太陽”入選項目的供貨要求其實并不低:多晶硅及單晶硅組件的效率都不得低于14%和15%,使用壽命不低于25年。但一些光伏企業為了控制成本,有意采購質次價廉的組件,同樣可以通過驗收拿到補貼;但這些電站短短兩三年以后就出現了發電效率和性能的迅速衰減,根本無法滿足使用壽命不低于25年的要求。更為惡劣的是,部分企業在項目驗收、補貼到手后,堂而皇之將組件再搬到其他地方,異地再造一個電站來繼續騙補。
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金太陽”自身的漏洞,在前端的投資環節對企業進行一次性補貼,缺乏后續的約束和究責機制,這就變相助長了無良企業做“一錘子買賣”、撈一把跑路的投機心理。而項目申報時間不足則是硬幣的另一面。時間倉促導致準備不足,企業對于一些項目沒做好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規劃,就冒失地申報“金太陽”;對屋頂加固、電力建設程序、并網過程都不了解,導致最后無法實施、不了了之。
光伏電站建設或迎趕工潮
這次清算是財政部對已付補助資金的全面清查。根據通知,2009-2011年的“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未在規定期限內完工的”將取消示范,收回預撥資金;“在規定期限內完工,但未及時辦理竣工驗收、決算、或未并網發電的”,收回項目預撥資金。從目前的建設進度來看,近八成的“金太陽”項目補貼都可能被財政部要求追回,涉及資金可能超過70億元。
有人說,這會在中國光伏業內引發一輪地震,因為期間申報的項目尚未開工或者并網的實在是俯拾皆是。很多前期還在篤悠悠觀望的光伏企業開始著急起來,為了盡力保住已到手的補貼,本月內或將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輪光伏電站趕工潮。
2009-2011年申報的項目至今未能完工或并網,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畢竟正常情況下,一個中等規模的光伏電站建設周期不過三五個月。須知,“金太陽”的申報時限雖然短暫,但審批流程卻費時費力。通常做一個“金太陽”項目,審批流程有三五十個,企業需要東奔西跑蓋幾十個章;等所有前期手續全了,還要跑項目核準開工的路條;項目完工后還需要與電網企業交接并網的手續。這樣算下來,一個“金太陽”項目,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時間來運作開工準備,也就不難理解;而完工后為了盡快并網,需要與電網對接、溝通,各種手續缺一不可,各個環節都要打通。
也正因為審批環節較多,為審批部門提供了權力尋租的空間,一些著眼“騙補”的企業為了盡快落袋為安,往往通過或明或暗的手段構筑關系網、走捷徑,從而擠掉了一些真正打算做光伏項目的名額。令業者深惡痛絕的光伏業“潛規則”及腐敗行徑,也多發于“金太陽”項目的申報、審批環節,更令“金太陽”的含金量黯然失色。
度電補貼取代“金太陽”大勢所趨
其實,從2009年到2011年,從最初對初始投資進行補貼,到后來對主要設備進行補貼,再到按照裝機容量進行補貼,并逐年調整補貼額度;從最高一次性撥付總投資額70%的補貼,到分批次撥付補貼;從最初只有前端補貼模式,到如今可選擇后端“統一上網電價”的補貼模式,“金太陽”的補貼政策一直在不斷調整和完善。
但“金太陽”背后的種種亂象,說到底還是植根于財政資金直接補貼產業鏈前端的設計。前端補貼操作簡單,但難以做到公平,也會產生事后監管難等問題,導致資金不能發揮好作用;畢竟從項目審批到補貼發放再到后期監管,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財政資金流失和浪費的漏洞。“金太陽”本就只能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初期的一個短期刺激舉措,常態化和長期化必然弊多利少;盡管完成進度不如人意,通過前端投資補貼培育市場、完善相關機制的目的已基本達到,“金太陽”的落幕也算是順理成章。
而直接針對終端、以發電量而非裝機衡量的光伏度電補貼,或將成為我國“金太陽”落山后的替代。作為歐美普遍采用的補貼模式,隨著建設成本的下降、電網條件的具備和商業模式的成熟,度電補貼在中國已經具備了實施的條件。耐人尋味的是,從光伏企業的反應來看,對于“金太陽”雖然多有怨言,但總體態度卻還是欲拒還迎;眼下加緊趕工,也是為了搶搭這最后一趟末班車。究其原因,當前多數企業手頭現金流緊張,經營中傾向落袋為安;而以度電補貼取代“金太陽”,在他們看來相當于將原本一次性支付的補貼分批撥付,導致項目投資回報期拉長,不確定性增大。何況此前公布的0.35元/度的補貼標準,也讓企業感覺“吃不飽”,引發較為普遍的抵觸情緒。看來,要想讓“金太陽”有一個比較完滿的收官,還應注重補貼模式的平穩過渡,適當提供度電補貼標準,讓業者吃上定心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