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表產業發展 標準需先行
為了加強智能電表的質量管控,一系列新的智能表技術標準預計將于2013年第三季度開始實施。之后,所有表廠也將啟用相應的新方案。新標準無疑將帶來行業洗牌,為了抑制市場波動,所以對電表的送檢流程作了新的規范要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5863.htm2012年,中國電表總產量達到1.1億只。IHS Electronics & Media分析師朱慧認為,2013年電表生產將保持高位,預計全年產量在1.2億只左右,其中91%為智能表。近年來,國內市場需求穩中有升,政府對智能表的采購和安裝進度明顯加快。而AMI雙向傳輸的智能表也于2013年初開始試點工作。
圖1 : 中國智能電表出貨量內銷市場和出口市場
出口需求已成為是中國電表市場的重要增長點。到2012年底,中國智能表已銷往全球130多個國家。分析師朱慧預測,2013年電表出口量將超過3000萬只,而電表出口廠商的市場份額仍將高度集中。
國家電網的電表招標結果顯示,2012年共采購了約7800萬只電表,1600多萬只采集器/集中器和近60萬只專變采集終端。兩大電網公司2013年的采購目標預計將與上年保持相同水平,但對城網和農網的投資比例將有大幅調整。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電表招標中,政府采購價格有下降趨勢。分析師朱慧認為,采購價格的新規定可能直接增加電表供應鏈的成本壓力,甚至影響到電表成品的質量和使用壽命。
如朱慧之前的預測,整個智能表相關的半導體市場已掀起了一輪洗牌運動。2012年底,智能表微控制器芯片的市場份額,已較上半年有明顯變化;在智能表計量芯片領域,兩大主導廠商繼續以價格優勢鞏固市場份額。此外,隨著電力載波模塊的市場競爭格局被打破,電力載波芯片的市場份額也變化顯著。目前,幾乎所有智能表半導體廠商都在根據新的標準規定,紛紛調整產品策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