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為何能夠東山再起?
作為一家百年歷史的技術公司,IBM為什么能夠多次轉型并獲得成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3401.htm3月15日,巴菲特看起來已經搞明白科技股了。當天IBM的股價最高達到歷史最高的215.9美元,巴菲特目前是IBM的最大股東。2011年,巴菲特花了107億美元買進IBM股票,當時的買進平均價格是167美元,現在這筆投資已經凈賺30多億美元。此前巴菲特一直以看不懂為由拒絕投資科技股。
作為華爾街最喜歡的股票之一,IBM一直善于迎合它的需求,比如高額的股票回購和派息計劃。這是目前IBM股價達到歷史高點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IBM又找到了新的賺錢途徑—最新財季實現凈利潤61億美元,同比增長10%,高于分析師的平均預期。
IBM業績的好轉得益于此前多年一直堅持的轉型—從硬件轉到IT服務,然后是軟件(數據分析)。現在投資者對股價的追捧是因為IBM用業績證明了之前戰略的合理性和增長潛力。數據分析業務是IBM盈利能力增強的主要因素,IBM表示自己的數據分析業務表現超過了預期,到2015年將給公司帶來200億美元營收,高于此前160億美元的目標。
對一家百年歷史的科技公司來說,這種轉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IBM為什么能做到?
長遠戰略 IBM現在做的是十多年前制定的長遠計劃。比如2002年,IBM將占據全球20%份額的硬盤業務出售給日立;2005年,PC業務出售給聯想;2007年,商用打印機業務出售給日本理光。而競爭對手惠普最近十年一直在頻繁更換CEO和戰略,至今仍然沒有找到方向。
技術投入 足夠的技術積累讓IBM無論在IT服務還是數據分析業務中都有足夠的底氣。2005年以來,IBM投入160多億美元完成數十項收購,以提升自己的數據分析能力。IBM每年的研發費用約為60億美元,去年獲得了6478項美國專利,連續第20年排名美國第一。
運營能力 IBM也曾有很多大公司的通病,如人員臃腫、執行不力、效率低下等,面臨多項收購帶來的整合難題。但近年在管理層的推動下,IBM又恢復了高效和執行力,也成功將數萬名并購而來的公司員工融入IBM。
對于目前很多已經開始面臨轉型和困境的科技公司來說,IBM的歷史有更多的意義可供參考—從穿孔卡、大型機、PC、IT服務再到數據分析,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核心業務,這家公司都經歷了多次成功的轉變。
IBM每次轉變都離不開一個成功的CEO。從小托馬斯·沃森、郭士納、彭明盛到現在的羅睿蘭,IBM似乎總能找到合適的CEO。CEO來自企業內部也許是IBM成功的原因,郭士納是IBM歷史上唯一空降的CEO。實際上自1971年小托馬斯·沃森退休后,IBM一共只有7位首席執行官,而惠普劉易斯·普拉特1999年辭職后,就先后有了7任CEO。
但是,即使IBM內部真的有合適的人,這家公司又是如何找到合適的歷任CEO,他們又是如何持續做出重要的轉型并將之變為現實呢?如果從這樣的一個維度去考慮,你會發現公司制度、商業模式、公司規模、明星CEO這些因素都很難保證一個公司能做到IBM這種持續的成功。很顯然,IBM的獨特之處在于老沃森的銷售基因。你甚至不能把它簡單視為一個技術公司,這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從老沃森時代就定義成“商用信息處理”是它最重要的工作。所謂戰略就是方向明確,我們看到在這100年的時間里,這個信息越來越大,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依賴機器(硬件到軟件到服務到云)……巴菲特看懂了什么?IBM就是商業社會的可口可樂,他喜歡投資換了什么人經營都不錯的公司,IBM就是這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