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科技進步與傳感器惜惜相關
現在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加大了對傳感器的應用,比如在汽車業、自動化工廠、物聯網等方面都有應用,我國的傳感器產業在這種大環境下就需要向能完全滿足國內需要的方向進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1858.htm人們為了從外界獲取信息,必須借助于感覺器官。而單靠人們自身的感覺器官,在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以及生產活動中它們的功能就遠遠不夠了。為適應這種情況,就需要傳感器。因此可以說,傳感器是人類五官的延長,又稱之為電五官。
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世界開始進入信息時代。在利用信息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要獲取準確可靠的信息,而傳感器是獲取自然和生產領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徑與手段。
在現代工業生產尤其是自動化生產過程中,要用各種傳感器來監視和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各個參數,使設備工作在正常狀態或最佳狀態,并使產品達到最好的質量。因此可以說,沒有眾多的優良的傳感器,現代化生產也就失去了基礎。
傳感器產品急需國產化發展,不能長期依賴進口市場分析:“十二五”規劃我國安防行業產值年均增長20%RFID標簽未來5年年均增長21%左右物聯網應用已從政府政策扶持進入市場導入期,傳感器作為物聯網基礎,處于產業鏈上游,在物聯網發展之初受益較深。但傳感器已成我國物聯網發展瓶頸。
據分析,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落后,國內傳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嚴重依賴進口,國產化缺口巨大,目前傳感器進口占比80%,傳感器芯片進口占比達90%。國產化需求迫切。國內傳感器廠商占據中低端市場從發展態勢看,國內傳感器廠商有三種情況:一是民營或合資企業的產品占據了中低端市場,傳統技術和裝備手段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產品的制造要求,市場發展狀態良好。除個別廠家在個別品種方面將國外生產的芯片拿到國內封裝出相關產品、占據市場較大份額外,其他高端產品均是國外廠商在壟斷。
二隨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傳感器產業成為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發展中爭奪的一個重要領域。近年來我國傳感器產業快速增長,應用模式也日漸成熟。但由于產業檔次偏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差,國內傳感器產業呈現低端過剩、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的市場格局。傳感器技術發展滯后已掣肘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順利推進。
目前從材料、器件、系統到網絡我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傳感器產業鏈。在網絡接口、傳感器與網絡通信融合、物聯網體系架構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但產業檔次偏低、企業規模小、技術創新能力差,很多企業只是引進國外元件進行加工,同質化嚴重。而生產裝備落后、工藝不穩定等造成產品指標分散、穩定性差。模仿產品在敏捷度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在相對研發突出的領域,卻忽略了工業化基礎性開發,商品化開發嚴重滯后。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傳感器產品約6000種左右,而國外已達20000多個,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市場需求。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傳感器芯片進口更是達90%,國產化缺口巨大。其中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術產品嚴重短缺。國家重大裝備所需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而涉及國家安全和重大工程所需的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國外對我國往往采取限制。
外資企業產品占據國內高端市場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并將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把持高端市場,這種勢頭在短期內不會得到根本轉變。三是國有企業發展處于平穩增長狀態,總體上跟不上國外最新技術發展的步伐,除少數廠家外,總體差距有擴大的趨勢。這是因為傳感器技術發展快,工藝和制造設備更新快,許多新設備國內廠商無法制造等原因造成的。并且設備的單臺價格少則幾十萬美元,多則數百萬美元,絕大多數廠家靠自身積累很難購買新型設備,致使在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方面無法跟上國外企業飛速發展的步伐。
目前,中國傳感器產業正處于由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發展的關鍵階段,它體現了新型傳感器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化和網絡化發展的總趨勢。傳感器技術歷經了多年的發展,其技術的發展大體可分三代:
第一代是結構型傳感器,它利用結構參量變化來感受和轉化信號。
第二代是上70年代發展起來的固體型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由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元件構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如:利用熱電效應、霍爾效應、光敏效應,分別制成熱電偶傳感器、霍爾傳感器、光敏傳感器。
第三代傳感器是以后剛剛發展起來的智能型傳感器,是微型計算機技術與檢測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使傳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
國家正在陸續制定有利于傳感器產業發展的政策。另外,新興技術的不斷出現,也成為傳感器行業發展的利好因素。根據中國電子元件協會2011年7月發布的《中國電子元件“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將投資5000億元,主要集中在新型電子元件的研發和產業化領域。《規劃》明確列出未來5年重點發展的產品和技術,包括滿足新一代電子整機發展需求的新型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高可靠電子元件產品;滿足我國新型交通裝備制造業配套需求的高質量、關鍵性電子元件;為節能環保設備配套的電子元件以及環保型電子元件;為新一代通信技術配套的電子元件;為新能源以及智能電網產業配套的電子元件;新型電子元件材料以及設備。其中包括基于MEMS技術的傳感器、環境監測設備用氣體傳感器、流量傳感器、濕度傳感器等。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2月發布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中,在重點工程內容中也提到發展微型和智能傳感器、無線傳感器網絡等。
全球制造業信心轉強主要受到美國供應管理協會PMI數據高于預期、新興經濟體信心大幅改善的推動,特別是中國、巴西、俄羅斯、土耳其、南非和中國臺灣。另外,1月份歐元區制造業PMI意外上行至11個月來新高也支持了該地區增長動力正有所增強的看法。制造業信心的增強還受到全球新訂單指標與制成品庫存指標之差正常化的推動,這對短期內全球經濟增長具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
隨著全球特別是日本的金融環境的持續改善,2013年世界經濟加速增長很有可能變成現實。這可以從近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公布的經濟先行指標——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中窺見一斑。記者注意到,總體來看,繼去年大部分時間陷入“松軟地帶”之后,全球制造業今年開局良好:1月份摩根大通的全球制造業PMI已從去年12月份的50.1上至51.5,連續第二個月位于強弱分界線50以上。
全球制造業信心轉強主要受到美國供應管理協會PMI數據高于預期、新興經濟體信心大幅改善的推動,特別是中國、巴西、俄羅斯、土耳其、南非和中國臺灣。另外,1月份歐元區制造業PMI意外上行至11個月來新高也支持了該地區增長動力正有所增強的看法。與本報記者連線的巴克萊資本經濟學家塔爾·夏普薩認為,制造業信心的增強還受到全球新訂單指標與制成品庫存指標之差正常化的推動,這對短期內全球經濟增長具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
具體來看,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的數據顯示,受訂單和庫存回升以及聘雇增加等因素支撐,美國1月份制造業PMI從50.2升至53.1,創2012年4月份以來新高,表明美國制造業進一步擴張,有望繼續支撐美國經濟。PMI分項指標中新訂單與庫存指標之差從1.0擴大至2.9,新訂單指標從49.7升至53.3,庫存指標從48.7升至50.4。更令人欣慰的是,1月份歐元區制造業PMI終值也比預期高出0.4,為47.9,創下2012年2月以來新高。其中,除法國外的歐元區五大經濟體PMI都有所上升,德國從46.0升至49.8,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則穩步改善。主要受德國新訂單指標從43.3激增至50.2的推動,五大經濟體新訂單與制成品庫存指標之差顯著改善,從-3.2上升至-0.3。其中,德國從-2.3大增至3.2,意大利從-7.2到-3.5,西班牙從-2.6到-0.4,法國進一步小幅惡化、荷蘭下降。夏普薩表示,1月份歐元區制造業PMI意外上行支持了該地區增長動力正有所改善的觀點。巴克萊資本預計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歐元區經濟將有適度正增長。
與歐元區令人鼓舞的信號相反,1月份英國制造業PMI扭轉了去年12月份的上升態勢,從51.2降至50.8。盡管仍處擴張區間,但這種逆轉表明了制造業增長的放緩,因來自歐洲的需求繼續扮演關鍵角色。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