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雙反”的影響還會持續多久
自2011年10月19日,七家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申請,要求對中國75家光伏企業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國內許多廠商,都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6446.htm究其原因,本次“雙反”的開展直接原因是美國三家光伏企業連續倒閉,之前,美國和歐洲的光伏組件企業處于世界主流位置,無論是技術還是品牌都略勝中國企業一籌。不過經過這幾年發展,光伏行業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世界前十名的光伏組件企業中,中國企業已經占據了一半以上,產能也占據了全球光伏市場的半壁江山,曾排名世界第一的光伏組件廠商,美國本土的第一太陽公司也被無錫尚德超越,只能排居次席。
“雙方”實施過程
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主席亨利公開表示,美國正面臨失去清潔能源領導地位的危險。三家企業在破產聲明中,都將公司崩潰歸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競爭過于激烈,特別是來自中國同行的競爭。于是美國商務部調查了中國的無錫尚德、英利集團等多家企業在美國的銷售情況,還派專員到中國工廠來進行實地考察,于今年5月作出了初裁,對中國的各個企業在反補貼方面征收5%左右的關稅,而對反傾銷方面則征收30%~250%不等的高關稅。
為應對美國“雙反”,國內業界巨頭集聚上海,召開聲討會,其中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英利董事長苗連生、天合CEO高紀凡、阿特斯董事長瞿曉華等大佬悉數出席。不過,這些下游企業在譴責美國高關稅政策時,卻反對對美國多晶硅雙反采取報復性的措施。
其中,施正榮就對本報記者表示,光伏是全球化的產業,因此采取貿易戰只能是兩敗俱傷,因此不贊成對美國多晶硅雙反,而苗連生的評價則是:“在這個時候以對美國雙反來報復,只能是火上澆油。”
相對美國雙反時國內光伏企業的輕松與樂觀,歐盟的反傾銷卻讓國內企業時刻繃緊了弦,歐盟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行業空前的關注,同時挑戰著國內光伏企業的神經。隨著立案日期臨近,面對世界最大光伏應用市場對中國的關閉,當前國內光伏企業已呈現出極度焦灼態勢。
目前,中國光伏產品50%以上銷往歐洲,一旦立案,中國大部分光伏組件企業將被逼入絕境。不過,在此情況下,國內光伏行業仍未能形成統一的應對意見。8月17日,上游的多晶硅企業正式對歐盟提起雙反得到商務部支持,而下游的電池組件企業則表示明確反對,認為這將加劇矛盾。
8月20日,中國商務部網站上公布了關于對美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部分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貿易壁壘調查的最終結論,認定美國存在至少6項違反WTO相關補貼規定,商務部將依法采取相關措施,要求美國取消對中出口的限制;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已經接收由保利協鑫旗下江蘇中能提出的“對歐、美、韓多晶硅雙反調查”的申請,涉及金額達幾十億歐元。
商務部領導曾召集上述四家企業負責人進京開會,在會場上,商務部一位負責人向四位大佬表示了兩點意見,一是,雙反最終是否立案,決定權在歐盟,而不是中國商務部;二是,政府能做的只有采取反制措施,但對歐盟多晶硅雙反又遭到下游企業的反對,而對汽車、飛機雙反實際上是讓國內消費者買單,也無法操作。
“所以從大局出發,我們決定既要雙反美國,也要雙反歐洲,希望你們能理解。”
光伏行業遠瞻
光伏行業協會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如在美國建廠僅依靠賣組件的單一模式將難以為繼,需要向終端的光伏電站業務方面擴張,才能有盈利期望。
一位尚德海外部銷售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在美國賣組件已經無法盈利,而美國目前最賺錢便是光伏電站投資,一般內部收益率都在10%以上,將享受美國政府的投資補貼,有的地區補貼幅度高達30%以上。“而且若是美國本地生產的組件,還能優先獲得一些由地方政府投資的光伏電站工程。”
因此對于光伏行業的發展,還是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的,而就發展現狀而言,小編認為這正是備受關注的原因,各地都不放棄熱門行業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