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時代過去了?太陽能發電誰主沉浮
張怡對上游資本的介入并不看好:“這個行業很奇怪,不懂得分工合作,什么都一窩蜂地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1135.htm張怡說,電站開發的門檻較高,涉及政策、文化等各種資源的集合,需要專業化的當地團隊,許多制造企業沒有電站開發能力, “中國光伏制造業已經步入規模和成本的極度敏感期,要專注于產業鏈上自身真正擅長的,而不能盲目求大、求全。”
光伏逆變器是另一個受益于終端熱潮的子行業。由于外部資質限制而無法打開國外市場的逆變器行業,在國內市場啟動之后有望實現“進口替代”。
光伏建筑一體化
隨著財政部辦公廳、住建部辦公廳發布《關于組織實施2012年度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的通知》,光伏建筑一體化可能成為國內發展太陽能的最新趨勢。
根據《通知》內容,國家為進一步提升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水平,對于建材型等與建筑物高度緊密結合的光電一體化項目實行政策補助,補助標準暫定為9元/瓦,對與建筑一般結合的利用形式,補助標準暫定為7.5元/瓦。
目前國內光伏發電占社會用電總量不到0.1%,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主要采取的還是規模開發、集中送電的單一模式,90%的光伏發電來源于大型地面電站。
而以德國和意大利為代表的光伏大國在其光伏政策的修訂中,已開始逐步鼓勵小型光伏項目的安裝,這其中的主體正是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
分布式能源的發展思路,正是避開大規模光伏發電集中并網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
從補貼力度看,雖然小型光伏系統的安裝單價略高于大型電站,但隨著光伏產品價格的不斷下降,補貼力度已達到安裝成本的一半以上,若配合部分地方性補貼,完全可以實現用戶側的平價上網。
誰也替代不了誰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差異較大,不同地區適用于不同技術水平、不同規模的太陽能發電設施。
就光伏發電而言,徐征認為,市場需求將主要取決于兩點:轉換效率的高低及價格。薄膜技術的特點是成本低、轉化率也低;晶體硅技術的特點在于轉化率相對較高、成本也較高;而聚光太陽能技術則處于商業化應用的起步階段。
此外,從整體成本考慮,僅產品成本低還不足以說明這個行業的生產成本低,還要把更大的土地成本算進去。目前,晶體硅電池的轉換率是薄膜電池的兩倍,建一個同規模的電站,薄膜電池的土地成本就將是晶體硅的兩倍。
這三種技術都有適合自己的細分市場。薄膜技術因為弱光性特點適用于玻璃幕墻,晶體硅在屋頂太陽能板方面應用較多,而聚光太陽能則適合在廣袤的地區大規模發電。
短時期來看,晶體硅電池仍占據太陽能發電的主導地位。
讓業內爭論不休的另一個問題是:光熱能否替代光伏?比起光伏發電,光熱發電更便于和目前國內的電網對接,但蓄熱技術和光熱電站經濟成本的制約增加了發電難度。光熱更適于大規模發電,光伏則相對較小,適合家庭、居民小區等。
徐征認為,多元化的市場格局將帶來技術路徑的多樣化長期并存:“客觀地講,不存在誰替代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