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光伏產業“沉浮”調查 兩次洗牌洗掉利潤空間
“大躍進式”擴張遭遇重挫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9614.htm“2007年的時候,哪怕做最下游的組件,也從來不缺乏訂單,哪怕再小的光伏企業門口都堆滿了卡車。”一家硅片制造企業市場部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稱,2008年、2009年各路資本潮水般涌進光伏,“做襪子的、做手套的、做打火機的,什么都進來了”,國內光伏行業由此拉開“大躍進式”擴張序幕。
當然,做眼鏡的信泰集團,也在這個時候進來了。根據公開的說法,因為眼鏡行業利潤率較低,新能源的暴利令胡福林全力投入。媒體披露,2008年,信泰集團成立了新能源事業部,先后投資組建了浙江中硅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賽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光伏企業。倘若事實如此,那么歷經光伏行業的兩次洗牌,摧毀了胡福林投資光伏產業的所有期待。
按照公開披露的說法,胡福林全力進軍光伏產業,或為謀求上市,但風險也由此被急劇放大。根據記者調查掌握的信息,溫州其他幾家投資光伏的企業,遭遇光伏投資虧損之后,并無破產倒閉之虞,蓋因主業根基扎實,或資金來源充足,而其本人都不屑于提及投資受挫事宜。
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產能過剩為10GW,其中8GW來自中國,到2012年產能過剩將上升到22GW,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到2013年,仍能存在的中國企業數目最多僅為目前一半。正泰集團媒介處相關人士表示,隨著我國光伏產業規模逐步增大,國際化程度愈加增強,同時產能過剩的矛盾日益凸顯,利潤空間受擠壓進一步加劇,競爭愈加激烈,同時外加歐洲削減太陽能補貼、美國“雙反”貿易調查,行業整合加劇。
換句話說,溫州現有的30多家光伏企業,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有可能主動走向整合、重組,為了一個光明的市場前景,溫州光伏企業暫時的“忍辱負重”,希望有個盼頭。但悲觀顯然不宜過甚,隨著2011年國家光伏上網電價的落實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相繼頒布實施,以及溫州市政府出臺的《關于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與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都已經給溫州光伏產業發力崛起提供了相應的市場和政策上的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