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企業為中國本土IC設計業出招
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國內本土設計公司的積累還不太夠,就可以借助先進工藝、設計工具和IP的幫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9162.htmIP核供應商ARM公司的中國總裁吳雄昂也由衷地稱贊道,在高端處理器設計上,中國的客戶走得很快,例如,海思采用 Cortex-A9做8核網絡SoC,這對ARM來說都是挑戰,不知如何支持海思。但海思做出來的芯片性能很強。另外,創維集團也推出了第一臺基于Cortex-A9的Android 3D TV。
商業模式的創新很重要
實際上,基于Cortex-A9,很多公司做出了不同的創新,例如HP(惠普)公司2012年上半年計劃推出“Redstone”理念服務器,采用了Calxeda公司的4核A9 CPU。2011年底,巴塞羅那超級計算中心宣布,與nVidia、ARM合作超級計算機,也是基于A9處理器;也有一些企業正在把A9用于高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但是,“這不是誰都可以拿A9做出很強的處理器的,而是IP如何用好的問題。掌握芯片的核心技術是關鍵。”
戴偉民也持同樣觀點:“不一定所有東西都要原創,引進、消化、吸收有時也是很大的創舉。像芯原6年前買了DSP核,現在做得非常好。”據悉,芯原6年前購買DSP核之后,一直在升級換代,以滿足3G/4G通信產品等的應用需求,從ZSP400系列已升級至ZSP800系列。
在產業鏈變化和與產業鏈結合的方面,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中國最大的優勢是市場優勢,擁有廣大的人口消費能力,能夠定自己的標準。“我認為可以定一些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比純粹工藝上的突破(難度)要低一些,但能夠結合現在的市場、利用現有的工藝做出一些產品出來。”戴偉民說。例如蘋果公司沒有自己的工廠,觸摸屏也是別人的,甚至觸摸概念別人也做過。
吳雄昂接著分析道,實際上,蘋果也沒有追求完全顛覆性的創新,只是在打破行業的應用習慣上進行創新。蘋果的成功因為其CEO(首席執行官)瘋狂,其公司文化容忍他可以這樣。不是所有公司(包括美國公司)都允許這樣做,這是文化環境的問題。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就是按部就班,只能有常規的創舉,不可能有顛覆性的創新。如果在常規環境中期望產生顛覆性,這種期望值就有些太高。
排名變換是行業活躍的標志
在IC業,可以看到一些企業上下沉浮。那么,“一代拳王”如何“王者歸來”?代工企業——TSMC(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業務發展副總經理羅鎮球從另一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認為這種上下交替正是行業活躍、新興企業充滿機會的特征。一些企業風云一時,其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現象,而是在設計業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只要一個行業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的前兩名都沒有變化的話,“中國如果還沒進入那個行業就別進去了。”如果這個行業前十名總在換,中國也許對那個行業不太熟,中國也該進去。其實,“任何這類市場都是新興的國家要進去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市場還沒有沉淀,要不然就是這個行業的特色就是不容易沉淀。”
從山寨到品牌的升級
那么,一些沒有靠山的本土企業是否應該先瞄準一些批量比較大的產品?因為山寨畢竟在中國曾是一種熱門模式?羅鎮球說,不是做簡單的山寨,而是你要做自己有特色的,做你自己可以有辦法存活的、能夠長大的東西。其實深深想一下,大家都在講創新,實際有些產品不是創新的,是在做跟別人一樣的產品,然后用比別人低的價錢,這就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循環。的確,很多企業都是從模仿、打價格戰起步,但到一定階段要升級,尋找到自己產品的定位,即不再是簡單的模仿,需要有一定的差異化。
中小企業如何長大?政府倡導企業重組,但本土企業有“寧為雞頭,莫為鳳尾”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么?因為很多公司死不了;另外中國人的天性是喜歡當老板。
上市時間比上市成本重要
IP核供應商Tensilica亞太區總監黃啟弘認為,上市時間(time to market)比上市成本(time to cost)重要得多。因為摩爾定律告訴我們,在下個18個月里,還會有同樣一款芯片集成更多的三極管,那么在同樣的性能上,新的一定會比你的便宜。所以在你想比別人便宜的時候,還會有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在后面等著,這樣幾年下來,產品的利潤越來越薄,導致今天富士康給蘋果代工的利潤不到2%,PC業的代工也就1%~5%。因此這種重視價格的觀念需要轉變。大家要開發一些自主的知識產權和可配置的產品,這樣使你的產品有一定的優勢和差異化的同時,先到達市場,把話語權定下來——把價格先給守住,然后你再考慮怎樣去做下一件事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