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基金欲建中國硅谷 信產部人士稱不可行
——
項目完全依靠海外基金來操作,根本不可能成行
中芯國際、珠海炬力、上海先進等一系列“中國芯”企業先后在納斯達克和香港聯交所上市鼓舞了海外風險投資基金對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的信心。
日前,《第一財經日報》從第八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獲悉,基于產業布局和資源集中的發展戰略,來自海外微電子專家小組正在向中國政府建議設立國家半導體產業基地,準備建立20條芯片生產線,并吸引100億美元海外基金,地點暫時還沒有明確。
“這個項目將打造真正意義的‘中國硅谷’,來自國內和海外的基金都盯上這個項目,因為投資回報率實在太高了。”上海時代創投董事長及執行總裁馬啟元表示。
國家信產部相關負責人明確指出,目前時機還不成熟。
“雖然臺灣有關部門嚴格限制其芯片技術、資金與人才流入大陸,但大陸的巨大市場潛力,還是吸引了一大批臺灣人才,他們輾轉美國等地,將項目和資金投入大陸。”馬啟元稱,該項目并不需要國家出什么錢,只需要國家政策引導和當地政府支持,絕大部分的項目和資金都將由海外基金來尋找和承擔。
“他們的專家小組不是我們正式聘請,我們的確就這個項目有過一些接觸。”國家信產部信息產品管理司集成電路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代表的是某些集團的利益,并不代表國家的行為。
該人士還認為,目前由于國家還并未出臺比較好的風投退出機制,因此目前完全由海外基金來做這個項目的時機和行業環境都不成熟。而且,100億美元的大項目完全依靠海外基金來操作,根本不可能成行,而半導體行業是競爭性和高風險的產業,國家不可能為此來投入資金。
雖然還沒有得到信產部的認同,但該項目的具體工作仍按步就班在運作。
馬啟元透露,基于發展地方高科技產業經濟原因,很多省市的相關部門也正積極引入該項目。海外微電子專家小組已經考察了全國16個城市,基于產業配套能力考慮,目前初步圈定了包括上海在內的三四個城市。
據了解,海外微電子專家小組此次建言的國家半導體產業基地主要是發展IDM模式。所謂IDM模式特點是,企業涉入芯片設計、生產制造、封裝測試等各環節,甚至延伸至下游終端。硅谷半導體產業正是這一模式。
“中國半導體產業目前代工特色明顯,但從長遠看,如果一直堅持代工模式,中國半導體產業將難以真正獨立。因為,中國半導體企業大部分原料與市場均在海外,很容易受制于人。”馬啟元表示。
馬啟元表示,如果具有20條生產線規模的國家半導體產業基地項目能夠成行,將改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格局。
漢鼎亞太集團董事長徐大麟稱,在上周五的風險投資論壇上,遼寧省就拋出人民幣5億元的投資優惠,欲與外商合作發展半導體行業,大力發展該省的半導體產業。
據了解,目前活躍在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海外及我國臺灣地區基金公司約有30多家,包括高盛、漢鼎、IDG等,原來這些基金投資特點集中于芯片設計公司的中后期,現在部分基金也逐步嘗試半導體產業的種子項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