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光伏電站面臨“生死劫”
亞洲最大的光伏電站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1069.htm在云南省石林景區附近,有座規劃總裝機容量為166MW、總投資為91億元的光伏電站,這便是曾被稱為“亞洲最大光伏電站”的昆明石林太陽能大型并網光伏實驗示范電站。項目分為科普區和實驗示范區兩部分工程,分別由云電投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和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去年4月,科普區和示范區工程分別完成其一期10兆瓦項目,由此實現了昆明石林太陽能光伏并網實驗示范電站一期20兆瓦工程(這一并網裝機容量在當時亦位居亞洲第一光伏電站之列)的正式投產。現在已經過去一年有余,這個項目運作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
記者首先來到了位于石林景區東北方向8公里左右的北小村科普區光伏電站。甫入電站,漫山遍野的青灰色光伏電池板陣便映入記者眼簾,看上去很是壯觀。該電站業主單位云電投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文女士向記者解釋說,他們的光伏電池板之所以設計成青灰色,是為了與電站所處石林地區的山石相協調一致,以達到美觀和保護生態的效果。
這一特點,在位于北小村電站東南方向僅6公里處的老挖村試驗示范區電站也有所體現。據負責該電站具體運營管理工作的華能石林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經理陳亮州介紹,“有一次開車在站里巡查,還親眼看到一對長有毛茸茸尾巴的銀灰色狐貍。”說到這些,陳亮州面露喜色。
據悉,石林地區是昆明市太陽輻射資源較好的地區之一,年平均日照小時數2193.1小時,年平均輻射量約5355.44MJ平方米。這兩個光伏項目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太陽能輻射資源。
在北小村電站控制室,記者注意到電子屏幕上顯示的電站運行數據。信息顯示,自去年7月28日該10兆瓦工程接入石林110千伏變電站開始,截至今年6月28日10點35分,該電站累計發電量為1351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5萬噸。
陳亮州還告訴記者,目前,老挖村光伏電站也已實現日均6000千瓦時的供電量,可滿足2000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雖然有著不錯的運行業績,但并不足以說明他們已找到成功的市場運作和盈利模式,而這一切源于當初上馬項目時的未批先建。
“當時省發改委說讓我們盡快建起來,國家核定一個價格,不足的部分再由省里補貼,但是等項目建好后不光沒有拿到國家發改委核定的合理上網電價,就是所給政策補貼資金也少得可憐。”文女士透露,在政府補貼扶持資金方面,2009年,他們通過財政部、住建部實施的《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獲得了2320萬支持資金,但是他們僅拿到了1300萬,因為其余部分資金被卡在財政部和石林縣財政局,并表示在項目通過驗收后再撥付。此外云南省發改委給予了400萬貼息和100萬啟動資金的資金扶持,云南省工信委給了80萬新型工業化項目補貼。然而,這些資金對于總投資達3億元的一期項目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
揮不去的“電價陰霾”
“盈利性”的陰霾一直籠罩著昆明石林太陽能大型并網光伏實驗示范電站。
記者通過查閱相關報道了解到,在2008年底電站開建之初,這兩個總規模為166兆瓦的光伏電站分別計劃在18個月和22個月之后完工,即2010年6月和2010年10月建成投產。但時至今日,兩個電站僅在去年4月完成了一期各自10兆瓦的項目,后期項目何時開建和完成尚遙遙無期。
“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電價。”文女士向記者抱怨,他們目前所發電量的上網電價僅為0.33元度。
據文女士介紹,從項目經濟分析看,如果只建設10兆瓦,上網電價低于3元,項目就要虧損;如果連續建設完成66兆瓦實現規模效益,電價成本則有望控制在1.5元度內。但即使實現了1.5元以內的成本,與目前的實際上網電價相比,兩者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霍爾傳感器相關文章:霍爾傳感器工作原理
電度表相關文章:電度表原理
霍爾傳感器相關文章:霍爾傳感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