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展、參展和觀展——慕尼黑電子展采訪札記
——
雄心勃勃的主辦方
定位、招商、邀請觀眾、選擇合作伙伴,這是所有展會主辦方面臨的共同挑戰;而行業景氣和經濟環境的多變,往往導致一個問題的答案在去年得了滿分,而在今年就遭遇失敗。比如,電子展會的定位究竟應該是大而全,還是專而精?怎樣才能避免大而無當,怎樣才能避免曲高和寡?其中的分寸把握、落實執行,都讓展會的組織者殫精竭慮。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對那些著名展會有更多的挑剔和期待。
在媒體交流會上,慕尼黑電子展的主辦方——德國慕尼黑國際展覽中心有限公司博覽中心總監狄克斯先生,給各位記者發放了一份統計資料,提綱挈領的說明了本次慕尼黑電子展的亮點所在:第一,反映中國電子行業最熱門話題的研討會。比如汽車電子、平板顯示器、功率器件、便攜式消費電子、通信IC和微處理器論壇。第二,最新打造的新看點——第一屆國際應用激光、光電技術博覽會。“我們是電子元器件、系統和應用方面的國際頂級博覽會,覆蓋了整個電子行業領域,而且,由于光電這一新看點的加入,我們更突出了對于未來應用的關注。”狄克斯表示,借助加入這一新的主題展區,慕尼黑電子展希望吸引更多的相關行業的目光。“電子、光電行業的應用面非常廣泛,希望以后有更多來自醫療、汽車、家電等行業的觀眾人群。”
當記者提出,慕尼黑電子展在展區設置、廠商邀請方面顯得有些雜亂無序時,狄克斯說,展會的大門就是要向所有希望加入的廠商敞開,而他們會吸取大家的意見,吸引更多歐洲之外的著名品牌進入,也會更科學的規劃展會的主題區域。“我們的定位就是要全面覆蓋電子產業鏈,而我們的特點就是要做精品店構成的大型購物廣場”。
但是,狄克斯先生顯然還要為此目標作更多的調研和改進。因為參展商們對此有不同的聲音要發表。
毀譽參半的廠商感受
“來看的人很少,來問的人更少,而有價值的觀眾少之又少”,威圖機電設備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的一位參展工程師這樣概括自己的參展感受,“雖然公司年年來參加電子展,但是實際效果卻不明顯,而今年的人流似乎比往年還要少些”。筆者注意到,這家公司的產品是機箱設備,雖然和電子行業有關,但并不是電子行業的核心產品。據介紹,由于沒有針對機箱產品的專業展會,所以他們經常參加相關行業的展會,扮演的也都是邊緣的角色。但是,他卻覺得一些更為專業的展會,比如國防電子之類,雖然人數少,但是展覽效果卻更好。“我們周圍的幾個鄰居也不很滿意這次慕尼黑展會的人流情況。我們互相聊天的時候,他們也覺得觀眾的專業背景不夠對口,很多人的問題都是非常初級的問題,能碰到幾個會提專業問題的人就很高興了。”
看上去,離他們不遠的安華高公司的展會要熱鬧很多。這家從安捷倫新近分拆出去的半導體公司因為系出名門,所以精心布置的展臺上圍著不少觀眾,負責講解的幾位工程師也幾乎都被占用了。但是,一位工程師告訴筆者,就前一天收集到的名片數量來看,僅僅是不久前參加的某集成電路展會的三分之一。
但是,也有喜上眉梢的公司。“我們一天收集到600張名片,是上一次慕尼黑電子展三天的總和。”科菱機電(上海)有限公司半導體事業部的宋先生顯然非常滿意展會的效果。筆者在進一步詢問其中原因時,他說公司在展會之前就邀請了很多客戶來參展,其中,有已經成為客戶的,也有一些目標客戶,有上海本地的,還有來自外省市的。在宴請這些客戶的時候,很多問題都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得到解決。“我覺得展會只是一個展示形象和溝通客戶關系的窗口。實際上,按照我的經驗,只有10%的名片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名片。”
如此看來,要取得好的參展效果,廠商除了事先對于各種展會的定位、規模和口碑做好調查之外,還要做好客戶聯系的課前作業。畢竟,每一分投資在展會上的財力、人力和物力,都是廠商辛苦賺來的血汗錢。
學習、交流,甚至跳槽的機會
一般而言,專業展會上的參展商對于主辦方的埋怨大多落在一點上:觀眾不夠專業。作為主辦方,當然要責無旁貸地召集盡可能多的對口觀眾,作為參展商,更要本著對自己負責的精神,學會利用好展會的平臺,盡可能多的吸引自己的潛在用戶前來觀展。而作為觀眾,又應該怎樣把握展會帶來的豐富信息,來充實自己甚至改變自己呢?
在臺灣崇貿科技的展臺上,筆者和該公司IC事業群副總經理藍建銅說到了這個問題。他的話匣子由此揭開:“以前我做工程師的時候就喜歡跑展會,因為展會上可以見到一些新產品和新技術,可以啟發我自己的設計思路。一般而言,工程師都有學習新東西的欲望,而展會應該為這種好奇心提供盡可能方便和周到的服務。”他說,臺灣的電子展會一般時間較長,保持5-7天,且在交通方便的市中心地帶,盡可能方便工作繁忙的工程師前來觀展。相比之下,上海的慕尼黑電子展在便利性方面還不夠理想。“讓我有點失望的是,來我們展臺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代理商,其實,我們之所以把電路圖都做成展板,就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吸引工程師來看。而在臺灣同類展覽上,我們展板前面圍的工程師可以說是里三層外三層。”
聊天的話題從展會說到了臺灣電子工程師和大陸電子工程師的差異。他認為,之所以臺灣工程師的綜合素質要高于大陸工程師,和他們有足夠的機會接觸新技術有關。“所以,我經常和大陸的一些工程師朋友說,你們一定要盡可能去跑展會,因為本來大陸就缺少臺灣那樣的產業環境,IC設計人員很少能夠和產業鏈上的國外公司直接進行合作。”
筆者注意到,此次電子展上,很多公司都在展臺上打出了誠聘英才的啟事。顯然,這些紛紛來中國安營扎寨的國外及臺灣電子公司,都希望在展會上遇到自己的千里馬,直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看來,除了學習和了解技術趨勢、同行情報之外,作為工程師的你還有可能在這樣的展會上改變自己的職業生涯,找到更好的事業起跑線。
2007年的慕尼黑電子展上,我們又會見到什么變化?抓住什么機會?一年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已經足夠主辦方、參展商和每一位有心的觀眾,醞釀出自己的新計劃和新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