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光伏發電成本一季度實現1元度
果不其然,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光伏業內的競爭都圍繞著“標桿”展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9784.htm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國首批光伏特許權招標項目敦煌10兆瓦發電項目以1.09元千瓦時的中標價,將最低光伏成本紀錄保持了近1年的時間。而此后,伴隨中電投旗下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分別以0.7288元千瓦時、0.9907元千瓦時的中標青海共和30兆瓦項目和新疆和田20兆瓦項目,我國光伏發電價格紀錄被再度刷新。
不過,這兩項“紀錄”并未被輿論認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就認為,“按照項目核算,此輪招標涉及的部分項目預計要17-18年才能實現盈利。而這一盈利預期,恐怕只有央企與國企才能承擔。這可能正是中電投能從無錫尚德、賽維LDK、常州天合、林洋新能源等眾多知名光伏企業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所在。”
更甚者,有業內人士稱,“相對而言,像尚德、英利這樣的龍頭民企的數據才更加可信,它們光伏發電的成本走勢決定著整個行業的走勢。”
英利光伏成本理論值
實現1元度
而今,媒體爆出的信息正是來自于數據可信的民企英利集團,該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預測稱,“英利的光伏發電成本在一季度將低于1元千瓦時。”
對此,英利集團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現在還只是個理論值,事實上,想要將發電成本控制在1元千瓦時以內還受到很多條件的束縛,所以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個發布消息的好時機。”
英利集團宣傳部副部長王志新向《證券日報》記者解釋,“目前看,控制發電成本1元千瓦時必須滿足日照充足,甚至局域地區自發自用的條件才能實現。以保定市為例,作為日照三類地區,其日照時長僅有4個小時,而西藏、海南等一類地區則可達到10個小時,此外,電力通過電網傳輸將造成20%的耗損。”
即便這個消息最終還是叫關心中國光伏業的人空歡喜了一場,但不可否認包括英利在內的中國光伏業已經具備了實現當年承諾的實力。
據記者了解,在全球僅4家可以自己提煉高純度硅的企業中,英利就是其中之一。而為了進一步降低硅料的對外依賴度,從而降低光伏發電成本,英利正在積極擴產。
2010年8月份,英利宣布,旗下子公司六九硅業正式投產。六九硅業是英利旗下主要生產硅料的子公司。此外,根據規劃,到2013年,英利還將在海南建立3000噸電子級硅材料項目。
評論